發新話題
打印

包雲龍

包雲龍

2a

2c

1988_atv_northkorea01_version_2 

2d_cater

Toronto_nov_2006_starferry_pao_063_versi

Toronto_nov_2006_starferry_pao_082_versi

Toronto_nov_2006_starferry_pao_083_versi

Toronto_nov_2006_starferry_pao_084_versi

Toronto_nov_2006_starferry_pao_085_versi

 

8 November 2006

明報: 資深傳媒人包雲龍病逝

港聞 > 港聞

資深傳媒人包雲龍病逝

【明報專訊】資深傳媒人及《成報》前社長包雲龍(圖),昨清晨5時疑因肝癌擴散,在靈實醫院去世,終年56歲。友人形容他離世時安詳,稍後將以基督教儀式舉殯。香港記者協會主席胡麗雲讚揚包氏是用心做好新聞的新聞工作者,對包氏去世感心情沉重,希望其親人能安然面對。

傳媒界消息透露,包雲龍近年患上肝癌,接受手術後病情略為好轉,有親友曾勸他好好休息。然而,今年初仍擔任《成報》社長的包雲龍當時正面對「欠薪事件」,包氏擔心他若不在崗位,同事會更難獲發薪金,遂堅持捱下去,卻疑因此操勞過度致癌症復發及擴散,不敵病魔。

成報前社長 帶病為員工追薪

即使患病,包雲龍仍堅持繼續擔任「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委員的公職,消息指包雲龍近日由於癌症擴散,幾乎每小時都要打嗎啡針止痛,但他仍堅持靜靜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除至親及知己如黃應士(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外,他婉拒了大部分朋友的探望,並信奉了基督教。其友好則為他設計了一個網誌(Blog)(http://paowanlung.typepad.com)。至昨日清晨5時許,已陷半昏迷的包雲龍與世長辭。

出身於《星島日報》的資深傳媒人包雲龍,曾任亞洲電視新聞部總監,並曾多次「進出」亞視,頗受倚重。1999年,當時擔任亞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高級副總裁的包雲龍突然離職,外間懷疑是否與他不滿亞視突然起用藝人何守信和朱慧珊報告新聞、致引發外間激烈批評有關。

包雲龍後來擔任《成報》社長,但該報卻一度長期拖欠員工薪金及強積金供款,包氏於今年中辭職。

http://www.mingpaovan.com/htm/News/20061109/HK-goo1.htm

 

一個真實生命的典範
新聞從業員之父-包雲龍先生
記者/陳杰星  《說.在線》 (http://stu.syc.edu.hk/~shuo/shuo06/bao/bao02.html 

 

曾與本港新聞界經歷風雨三十餘載的資深新聞從業員包雲龍先生於上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六歲。各界好友於陰雨濛濛的星期天聚集於北角香港殯儀館,與包包雲龍先生共渡人生最後一段路。出席人士大多為新聞從業員,他們除了悼念「阿包」一生為新聞界作出的貢獻外,更為包先生在他們人生所寫下的故事畫上完美的句號。

包雲龍先生七十年代畢業於樹仁學院新聞傳播學系,畢業後加入《星島日報》,其後未出任《亞洲電視》新聞部總監,於九十年代初期曾協助于品海先生建立中天新聞頻道,後來任《成報》社長,最後因身體狀況欠佳而辭職。

一生為新聞拚鬥-無憾、無愧、無怨

包雲龍先生為新聞界作出的貢獻於業界可為人所共知。多年來曾追隨他的新聞從業員可謂不勝其數。「阿包」於一九八九年為當時《亞洲電視》新聞部總監,同年六日三日早上,身為上司的他仍然帶病上京探望外勤隊伍並親自帶隊追訪六.四事件,不少曾於亞視新聞部任職的人士均表示由「包大人」所帶領的亞視新聞部為歷年來最輝煌的時刻,新聞質素甚至比友台做得更好。

於九十年代中期,「阿包」加入成報,後來榮升社長一職。當時正踏入報業發展的高增長期,他背負著成報愈六十多年的歷史使命,於快將變質的報紙市場爭扎求存,這絕非一件任何人都能辦到的事。直至今年年初,成報出現欠薪事件,「阿包」一直站在勞方一邊為員工爭取欠薪,當時已得悉患有肝癌的他已接受了第一次手術,手術後他堅持上班。有同事看見他於天熱時仍穿著大衣上班,實在為他當時的健康狀況而擔憂。

待人以寬 克己以嚴

曾經有多名曾追隨他的新聞從業員表示,包雲龍先生是他們一生所遇到過最為體諒下屬的上司。一直以來,他總是待人以寬,但對自己卻克己以嚴。曾經與「阿包」共事的同僚表示,他總喜歡將飯盒由下午一直放至旁晚,相反對著下屬卻經常關心問候。明顯地,他一直將工作及同事下屬放得比自己高的位置。

年初他曾出席樹仁學院新聞傳播學系「師友計劃」的開幕典禮,他積極以身教向各學弟傳授知識,積極協助培育新一代新聞從業員。包於席典禮時沒有透露病情,但身體明顯較以前消瘦。於典禮期間他更與多位學弟進行面談,分享心得。

包雲龍先生對新聞工作的熱誠和執著,得到的不只是他事業上的光輝殊榮。他更憑著自己待人處事的態度,贏得後世人們對他的尊重。

亞洲電視曾發生一場大火,導致節目制作及播放出現問題。
包雲龍先生當時憑著快速的應變能力,加上友台的協助,因此大火當日的亞視新聞沒有被影響。

 


「阿包」於六.四事件中親自帶領新聞攝製隊走訪北京城,回港後更於新聞節目內現身說法。

各方媒傳好友同哀包雲龍1
記者/黃嘉偉 

資深傳媒人包雲龍,因肝癌在今個月八號凌晨去世,享年五十六歲。

追悼會定於今日在北角香港殯儀館舉行,香港記者協會早前曾發電郵給傳媒各界,招募教友記者組成聖詩班,電郵在發出後不足一天,便宣佈額滿。

在前一日,已經有不少傳媒好友送來花牌,花牌的數量眾多,除擺滿了追悼會場地之外,亦放滿殯儀館的入口大堂兩側。花牌上都寫上主懷安慰,安息等慰問字句,而行政長官曾蔭權等政府官員送來的花牌就擺放在場地中間,包雲龍遺照的旁邊。

包雲龍身前認識的多位傳媒人及好友,在早上十點半開始已經陸續到達香港港殯儀館,前來追悼的包括有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黃應士,樹仁學院校監胡鴻烈及各大傳媒的代表等。

追悼會在早上十二點半開始,場地佈置全以白色為主,並會以基督教的儀式進行。儀式在莊嚴的氣氛下進行,包雲龍生前的好友,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黃應士在會上朗讀悼詞,悼詞中表達了對包雲龍生前對本港傳媒貢獻的尊敬,黃應士亦以友人的身份,表示了對包雲龍離世的惋惜及深切哀悼。在家屬進行完大殮的儀式之後,追悼會在約一點半結束,扶靈的包括黃應士,立法會議員劉千石等。包雲龍的遺體將會在明日送往柴灣歌連臣角火葬場,於下午二時火化。

 

資深傳媒人包雲龍今早在香港殯儀館舉行追悼會。 (黃嘉偉 攝)
樹仁學院校監胡鴻烈亦有到場追悼。 (黃嘉偉 攝)
 

Some note from his memory web http://paowanlung.typepad.com/

 

Atv_version_2

 

12_1

 

Scan1

 

Scan10002

Scan10003

Scan10004

Scan10005

Scan10006

Scan10007

Scan10008

 

我與包先生相識、相交於危難之中,情誼非同一般。雖多年未曾謀面,但深情永藏心間。(北京老弟:李德寶)(note: Xiao Li was the driver who came to the rescue in Tiananmen on June 4, and took Pao to the safety)

---
包sir, 或許你未必看到/聽到這一點心意,但看過大家提供的那麼多昔日笑貌後,想必和大家一樣,微笑著想起 --原來我們曾經很快樂;儘管聲聲埋怨無人無錢,ATV新聞部原來盡得天時地利人和,曾經造就了一片樂土. (Selina Li Luk Lin)

---
自1981年在麗的電視第一次跟包雲龍做同事而認識,到2000年在電盈再度碰頭共事,這四分一世紀當中,兩個性格一慢一急的男女,竟然成為摯友,除了一點緣份,是包對待同事和朋友有情有義的處世態度深深感動我,他不計較自我得失及委屈,堅持以關顧別人為先的做人原則,在充滿功利險詐的江湖中,實屬稀有品種。(郭艷明)

---
Good Times, good boss, good friend, good man. (Chris Bale)

---
他﹐曾是我們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是激勵向上的動力泉源﹔是努力維護香港新聞工作尊嚴的領導者﹔是一些打工仔的好上司。(蘇凌峰)

---
我兼程返台,因為記憶中依稀記得我有一張當年 CTN 在開播前夕,召集了各駐外中心的總監到港述職,大家要返回駐地前,一起在 CTN 主播台前合影. 我們共事這麼些年, 我卻似乎只有這一張你的照片.(楊鳴)

---

(想起了1994,我們初次見面,您和陳浩在台北國聯飯店的咖啡廳坐在我面前,聽著您生疏的普通話,細述您對華文電視新聞的理想和擘劃,細細孱孱,溫文儒雅,那對台灣電視新聞,甚至是大中華電視新聞來說,正是一場寧靜革命的開端,我們台北這群初生之犢,正委身在側,隨您前行. (吳恩文)

---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years we worked together at RTV and ATV. Remember our deliberations over whether Jermyn Lynn should stay or go and who would succeed him after Deacon Chui ran that 'Shanghai fashion show' interference? You were the natural choice for leader and it was a privile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always so calm and collected, although in our harried youth, we sometimes interpreted that as tardiness thus the sobriquet 'Chu Yau Pao"! (Diana Lin)

人們喜歡叫你做「豬油包」,形容你做事慢舌吞。但在98年5月的印尼暴亂中,在眾多電子傳媒中,只有亞視夠膽色派記者落地採訪... 那四個唔識死的人還自稱光豬四壯士,證明你仲是「滋悠淡定」也可「技術取勝」。(馬浩輝)

---
世事很難預料,作日的是,今日的非,今日的是,明日是是,還是明日的非?有空時我常在經書中找尋人生的意義!有世人醉心夢死的找尋財富,權力,色慾,但有世人勞碌的為生存拼搏,沒有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你生命雖短,但活得有意義!(舊同學[鬼佬])

---
六月三、四日兩個晚上,採訪隊沒法回到飯店,於是找了個地方藏身,才知道包先生是帶病到北京.(Leung Chau Yin)

---
一位好朋友! 一个好人!(于品海)

---
願主與您同在! 並以“My Way”一曲送您上路!(關偉)

---
親愛的包,您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我們摯愛及尊敬的包,您更是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創會會員,沒有您當年與其他資深前輩的努力,便沒有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的成立,協會今日能團結新聞行政人員,共同為業界做點工作,也是全仗您及一群熱心前輩的功勞,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

October 28, 2006

God Bless

各位主內兄弟姊妹、仁兄、仁姐:

您們好!

小弟絕對明白大家對我的關懷與愛護,
希望借此一角向大家表達我衷心的謝意!

因為我正在接受治療,每天需要不少時間休息,
也為免不慎因太多外界接觸而感染細菌,
故暫不得不遵照醫生囑咐不要有太多外界接觸。

希望所有我的好友體諒。

願主守護我的所有好友!

Pao_sign

.

包雲龍

---
(English Translation)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I greet you and
wish you well.

I'm well aware of and grateful for your
expressions of love and concern.
Please allow me to explain to you
my present situation.

As I'm under intense treatment that
require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rest time
each day, and I also need to avoid being
infected unnecessarily, I'm reluctantly heeding
my doctors' advice not to receive too many
visitors.

I hope and trust that you all would understand.

May the Lord bless and keep you all,

Yours in Christ,

Ah Pao

---
包師兄, 唯一一次與你見面是在樹仁學院, 雖然與你不認識, 但看了老師的blog, 看了這裡的留言, 感覺到你對傳媒工作的熱誠, 願我們這一群未來傳媒工作者, 能像你一樣!(樹仁學生)

---
今天,負責照顧包先生的洋人醫生慰問家人,她以「半咸淡」廣東話說:「佢好special呀,好unselfish。」這句說話,無論是認識包先生兩個星期或二十年的人,相信都不會反對。(陳潤芝)

---
Thank you for coming to the rescue on so many Friday evenings, helping us to find last minute guests for Saturday morning recordings of Forum - your contacts were tremendous, and you always shared them generously. Thank you for the calm authority with which you ran the news department for so many years - some bosses think that leading is about shouting and pushing people hard, but you were much more effective, leading by quiet example. (Chris Bale)

 

十幾年來,工作上碰到問題時,我經常想「如果是包先生,他會怎麼說,或怎麼做」。(陳浩)

---
I knew you when I was very young in HoManTin.We went playing in the hills and picked wild fruits. Our child friendship last for two years and ended when I moved home. I am fifty nine now and I still recall the bits and pieces of those good old days. I still remember you are very good at Boxing and no kids dared to fight with you. You never bullied others and you fought only for those bullied. (Leung)

---

作為上司,沒有苛責,只有鼓勵、扶掖下面的一群,讓每個人發揮所長,沒有所謂懷才不遇;作為同事,與人和善、沒有褊袒,眾皆平等;作為人師,以身作則,強調才雖重要,但更要以德服人;作為朋友,在他人有需要時總是伸出手來扶一把。
在亞視的十年堙A前後當了我兩任阿Head,是上司、是同事、亦師亦友。(盧炯燊)

 

W A Y N E W I D E W E B 網主隨筆

	《天下英雄》 --- 沉痛悼念包雲龍先生   08 NOV 2006

下午回到公司查閱電郵,接到噩耗,包雲龍先生因病逝世了。包先生早前已入住靈實,雖然大家已有心理準備,但壞消息一到,難免傷感。
  我身為晚輩,對包先生的認識不算深,只知道他是我的「特大師兄」。還得記小時候,在家中看A記新聞,見過他做「扒」及報道員,家人還笑他的名字是「包雲吞」。
  包先生在A記工作多年,一直晉升至副總裁,並多次帶領新聞部,打過很多美好的仗。我也有幸成為他最後一批聘請的實習記者。畢業後,也是他請我當正職記者。
  印象中,包先生甚有領袖魅力,離遠望見他,就已被他的一股「氣」攝住了。魁梧的個子,北方人面孔,架著眼鏡的他,為人相當友善;聲線頗沉厚,但說話永遠是斯斯文文,從不大呼小叫。
  我當正職時,因為主責聽機,所以與採主檯是背貼背,地理上算是最接近部門的核心,所以經常有機會看到他的風采。每當有重大新聞,他就會從房間步出來,然後側著身子,右手輕駕在採主檯或突發檯的架上。他會先觀察整個團隊的運作,若有地方做得不夠妥善,或者部署上有甚麼問題,他會再忍耐一下,然後才說一句半句很簡單的提示。偶爾,他會回頭望望 assignment board,了解各支採訪隊當時在做甚麼,運籌帷握。
  他甚少干預採主的工作,更不會斥責正在「搏命」的同事。當然他不會叫同事炒新聞,也不會說出「人地出緊果隻我地有冇」這種令人沮喪的說話。就這樣,有他壓場打氣,同事之間胼手抵足,就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艱鉅的新聞工程。看著他那大將之風,我也學到了做事的取勝之道:愈是趕急,愈要鎮定;愈是複雜,愈要清醒。
  在他的麾下,「甩野」的情況絕無僅有,亦因為他的專注和認真,大家也不會交行貨。雖然A記永遠處於弱勢,但相對於擁有最豐富資源的T記,A記新聞部的聲譽,從不亞於任何人。A記能有這一個美名,絕對是包先生的功勞。
  如今包先生辭世,我希望他在天之靈得安息之餘,亦希望他的家人不要太傷心,因為包先生在新聞行內的功業,實在無人能代,永留青史。
  兩年多前寫的一篇《王者再臨》,已提出當今業界真正的領袖買少見少。我們仍在掙扎的一群記者仔,還未等到新王的來臨,令人念念不忘的舊人,卻死的死,退的退,實在教人嘆息。在傍晚的財經新聞環節,我特意打了一條灰色領帶,配以黑色西裝,向已故的包雲龍先生致敬。

www.geocities.com/waynewideweb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12-6-2008 01:27 編輯 ]

TOP

《星 光 背 後 的 小 故 事》

《星 光 背 後 的 小 故 事》
序 言

代 序 — — 包 雲 龍

真 誠 、 真 確 、 真 心

當 陳 圖 安 與 我 碰 面 , 洽 談 藝 人 專 訪 路 向 的 一 刻 , 他 主 動 說 , 希 望 發 掘 藝 人 明 星 們 鮮 為 讀 者 所 知 道 的 小 故 事 。

「 安 心 傾 偈 」 專 欄 裡 的 訪 問 , 字 裡 行 間 充 滿 感 性 , 也 充 分 顯 出 被 訪 者 對 Jacky 的 信 任 及 友 情 。 他 們 所 經 歷 的 事 , 不 論 是 成 功 、 失 敗 、 起 落 、 哀 傷 、 快 樂 、 困 難 … … 各 種 人 生 點 滴 , 都 透 過 每 週 專 欄 跟 讀 者 分 享 。 其 風 格 是 正 面 、 真 誠 、 真 確 、 真 心 、 言 之 有 物 , 那 正 是 《 成 報 》 一 直 面 向 大 眾 讀 者 的 路 線 。

知 道 Jacky 構 思 把 藝 人 朋 友 的 訪 問 輯 錄 成 《 星 光 背 後 的 小 故 事 》 一 書 時 , 我 衷 心 祝 福 他 成 功 , 並 繼 續 正 面 報 道 藝 人 為 工 作 、 家 人 和 朋 友 而 努 力 的 一 面 , 把 啟 示 帶 給 更 多 讀 者 。

《 成 報 》 社 長
包 雲 龍
二 ○ ○ 四 年 六 月
Pao04_version_2

Pao08_version_3_1

001

Tell us: Who was he?

Fire

This photo was taken in a transit office on 4th floor after the ATV fire.

 

答案=包雲龍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12-6-2008 01:03 編輯 ]

TOP

引用:
原帖由 ABOY 於 12-6-2008 00:09 發表 《星 光 背 後 的 小 故 事》 代 序 — — 包 雲 龍 真 誠 、 真 確 、 真 心 當 陳 圖 安 與 我 碰 面 , 洽 談 藝 人 專 訪 路 向 的 一 刻 , 他 主 動 說 , 希 望 發 掘 藝 人 明 星 們 鮮 ...

 

Well done...

TOP

亞視新聞何以令人失望和指責?

  首先,有人說亞視新聞「肯求創新」、「肯求變通」,以至「有創意」。「創新」、「創意」和「變通」是好的,但不代表可以以創新和變通作藉口,而把一些應有的東西(如操守等等)放在一旁。創新不等於要連根也拔起!其實亞視新聞曾有一些很好的創新例子,例如曾在六點至六點半的新聞報道完以後,再有半小時的「互動新聞」。又例如《港事港非》,主持的也是新聞部的盧瑞盛。但現在的亞視新聞,可以算得上是創新和變通嗎?我所見的,只是把《睇真D》的一套搬過來!若你要說「變通」,也可以了,但用「創新」一詞,我卻不以為然了。更不要說「創意」!

  現時何、朱二人給我的感覺的確不夠專業,好像他們互望對方比望觀眾的還要多,他們的報道節奏也很慢,從這幾方面,他們明顯地不夠專業。不要看輕報道員的重要,有任何特發新聞時,報道員是起極重要的身份,要有應當的處理--這是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而且即使是一般情況,報道員也是一個最後的把關。如果報道員認為他要報道的新聞稿有問題,他是有責任更正的。否則的話,誰也可以做新聞報道員。當然,這也不可怪責兩個藝員,因為他們只是受沈野的命令,而且又得不到夠的訓練。但明顯地,問題是出於作此安排的人--沈野身上。同時,我們可見沈野對新聞報道員的專業要求是完全一竅不通的,他亦太輕視新聞報道員的要求,以為只是一般的主持人就可應付。這真令人擔心將來不論沈野、雪野、月野、水野、玩野,都能報道新聞!

  而新聞部編輯的問題,不知大家有沒有看今天的《傳媒春秋》?你看沈野這個人怎麼說?說甚麼?他說新聞部也是亞視的部門,是受他的控制之下,反而那新新任新聞部長關偉卻叫港台的記者去直接問沈野!你看亞視新聞部的專業操守和新聞自主權到了那堙H

  對於有人說新聞報道員不一定要有文憑學歷,我根本沒有說過一定有文憑、有學歷,就是專業報道員。但是我們要知道所有的新聞從業員,包括新聞報道員,都必須嚴格的專業操守和豐的專業知識。從這幾天的表現,明顯地,亞週電視給何守信和朱慧珊的訓練是不足夠的。而且何守信在《今日睇真D》的表現,真難令大眾不擔心他對新聞的眼光、專業認知和操守。他們當沒有在亞視七點半新聞報道時「玩」新聞,但他們的報道,的確有很多人都批評不夠專業。

  而其實縱觀全事,亞視的新聞所引起最大的爭議在於「以藝員報道新聞」,但其實「以藝員報道新聞」、「把新聞娛樂化」、「在新聞時段中加插新聞」、以及「在街頭報道天氣」等等的爭議,都是源於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亞視(或沈野)行政干預新聞部」!

  從今天《傳媒春秋》對沈野的訪問,我們可見他根本只是把新聞部視作一個普通的部門。他認為高層絕對有權決定新聞的播映時間、播映形式等等!事實上近期亞視新聞的一連串變動,都是沈野和亞視高層的決定,但新聞部不得不受!

  打個比喻,這情況就像港府強行調走張敏儀,這樣的用行政干預港台的獨立運作!

  《傳媒春秋》結語說:「今天亞視新聞可以加上娛樂新聞,明天又會加上甚麼?」(大約意思)這個的確是一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因為問題的徵結在於亞視根本不尊重新聞部,他們的老闆更認為他對新聞部的干預是絕對正確的!我可以大膽說一句:只要沈野(或其他亞視高層)不認為自己所做的是錯誤的,亞視的新聞部已死!因為都成了亞視高層的傀儡!

  我們需要的是新聞,而不是「睇真D」或娛樂節目!收視固然重要,但新聞自主更加重要!空有噱頭,其實是大倒退,只求收視而不擇手段的做法,是不會得到認同!

小郎 1999年10月22日

亞洲電視十月二十日《亞視七點半新聞》的內容

本頁所有圖片、文字及所有資料均來自《明報》


    亞 視 傍 晚 新 聞 昨 日 開 始 改 由 藝 員 何 守 信 及 朱 慧 珊 擔 任 新 聞 主 播 。 節 目 開 始 時 ﹐ 身 穿 墨 綠 色 西 裝 的 何 守 信 ﹐ 和 穿 上 鮮 紅 樽 領 外 衣 的 朱 慧 珊 ﹐ 從 熒 幕 兩 旁 入 鏡 就 座 ﹐ 開 始 報 道 新 聞 。

    綽 號 「 金 牌 司 儀 」 的 何 守 信 初 時 眉 頭 緊 皺 ﹐ 看 似 有 點 緊 張 ﹐ 但 熱 身 過 後 已 能 自 然 地 報 道 新 聞 ﹐ 期 間 表 情 嚴 肅 ﹐ 朱 慧 珊 則 一 直 面 帶 微 笑 。

    新 聞 編 排 方 面 ﹐ 在 二 十 分 鐘 的 新 聞 報 道 中 ﹐ 僅 有 十 三 分 鐘 報 道 了 江 澤 民 訪 問 英 國 、 廣 播 處 處 長 調 職 和 雞 隻 含 過 量 抗 生 素 三 宗 本 港 及 國 際 新 聞 。

    餘 下 時 間 加 插 了 由 原 來 的 主 播 李 彤 擔 任 主 持 的 名 為 「 世 界 之 窗 」 的 外 國 特 寫 新 聞 ﹐ 和 兩 宗 外 國 娛 樂 消 息 。

還新聞工作者一個對無理勢力的專業抗命的權利

──續論亞視新聞風波的真正問題之所在

新聞不是睇真D,抄襲不是有創意!

  我已曾在之前的文中說過,對於指亞視新聞「變通」,我尚且接受這說法,但是對於「創新」和「創意」卻恕不苟同。把新聞娛樂化,我完全看不到如何有創意。這只不過是把《今日睇真D》的一套套用在亞視新聞堞w─這樣的抄襲,算有創意嗎?同樣地,採用藝員報告新聞,亦不見得有何「創新」──不過是倒退至無線開台時,不夠專業新聞報道員的做法罷了!

  反而「變通」一詞,卻真的可圈可點,在這方面,我真的佩服這位「玩o野」專家,佩服得五體投地。別人有百集長劇,他又好像馬上要跟別人鬥長,然立即在《還珠格格》播完後數日馬上由頭番播,似要弄個「百集還珠」似的。果然變通力特強!變得連只播了五集的《男兒當入樽》也馬上讓開,連自己網頁的時間表也亂七八糟!這樣的「變通」力,動畫迷一定大喝倒采,就算是很喜歡還珠的人,都大罵亞視弄糟了這劇!

蜀中既然不是無大將,為何匆匆派廖化上場?

  說得太開了,回說正題。有人說何守信、朱慧珊等人正在進步,這點我亦有留意到。但問題時,現時亞視並不缺乏人手,專業的報道員如鄧景輝等比比皆是。但亞視既然不是蜀中無大將,卻要廖化作先鋒,有沒有合理的解釋?

  如果亞視是真心只是求變,相信並不會急於一時而派未有充分的水準的藝人急於上陣,因此,明顯地亞視並非真心求變。否則的話,絕對應讓兩位藝員報道員有充足的水平──起碼接近於專業報道員的水平──才去作新聞的報道。

  有網友持相反意思,他認為「他們(何朱二人)只是新手, 試問他們只經過幾天的訓練, 又怎能專業得過盧瑞盛、 鄧景輝等人?」但其實這堣w經說出了問題所在。我想問問亞視高層,幾天的訓練是否足夠?為何不讓何、朱二人接受較長的訓練,讓他們至專業水平才上陣?亞視有大量到尊業水平的新聞報道員,卻捨棄不用,卻派未有足夠水平的人員去報道新聞,是否對專業的報道員有不公?同時是否漠視觀眾的智識水平和權益,對觀眾不負責任?

問題並非針對藝人,而是高層須負責任!

  我的看法是絕對沒有針兩位藝員,我所針對的,是亞視的行政做法和亞視高層的決定及態度是否有欠恰當。能否勝任是見人見智,不夠專業也不等同於不專業。我也明白外界很多人敏感於(把重點放於)「『藝人』報新聞」的藝人」身上。其實我並不是反對『藝人』報新聞,而是反對「亞視安排未有足夠水平的人報道新聞」。如果亞視給予何朱二人足夠的訓練,使他們有足夠的水平,而同時此舉是新聞部全體人員的決定,(或最起碼得到多數的新聞部員工認同,)我是不會反對的。

  但現在的問題在於「亞視高層『處理』新聞及新聞部的手法」,這個才是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也是我高呼反對的原因。

  前文我已說了,採用藝人去報新聞不是問題,但採用不夠專業的人去報道新聞才是問題。正如為何我從來在看《東方日報》、《蘋果日報》等報紙所報道的新聞有所保留,卻信任《明報》等報紙的報道──因為《東方》、《蘋果》的工作者很多都不夠專業──莫說記者、撰稿員,連編輯也往往極不專業,即使他們有文憑,卻做出誇大失實、甚至自己杜撰新聞等等,連不專業的讀者都知道是不對的行為!

  如果亞視真心求變,真心為了觀眾,盼望能給予藝人充足的訓練,使他們具有足夠的專業水平才上陣。

沈野言論見立場,新聞自主已遭殃

  現在繼續說其他亞視高層干擾新聞部和新聞尊嚴的問題。

  沈野的言論,可能網俠兄不察覺它的問題所在,但只要用心想想他「玩乜o野」(玩甚麼),你會發現他的說話中夾雜了很多他要控制新聞部的言論,以及看到他很多很多控制新聞部的做法!

  他表面在說「新聞部是亞視的其中一個部門,不能獨立」。但是你會看見他多番強調「新聞部不能獨立」,在他的眼來,新聞部是他的下屬,聽他的話是理所當然的。問題就出於徐四民哲學了。

時間人選本內務,沈野越界太離譜

  首先,新聞的播映時間和誰作報道,向來都是新聞部的決定。如果公司就新聞的播映時間跟新聞部有出入,是要商議解決的。因為新聞的重要性是高於其他的節目。君不見新城電台曾因高層自己決定要削減新聞時間,而引起城新聞部員工的罷工和抗議嗎?

  至於人手的安排,更絕對是新聞部內部的運作。除非是時光大倒流,我未見過有人能夠不用經測試,又沒有專業水平的證明,而可以作新聞報道員的──現在可「破先河」見到這「世紀末絕世奇觀」了。這個「破先河」的舉動,由非新聞部的高層直接欽點新聞報道員,簡直是完全越界!真不知沈野這個始作俑者,以後還會做出甚麼!

  而且,亞視新聞的問題,已經不止於此。

員工意見不尊重,亞視高層責任重

  在包雲龍作亞視新聞總監的時期,曾去信給亞視高層,強烈反對亞視以藝員報道新聞,沈野現在是否真的如鄭經翰所言﹐迫走包雲龍,相信是司馬昭之心,大家自己想想好了。但沈野不尊重亞視新聞部的意見,則是可恥!現時亞視的新聞部員工大都保持緘默,不表態,但都說沈野在作此決定時並沒有諮詣過他們。沈野對新聞員工的意見「尊重」程度,已毋須我再「畫公仔畫出腸」(說得過份坦露)了!

  另外,更嚴重的,是沈野事實是的的確確干涉了新聞的編輯自主權!

新聞內容被受高層操控,亞視失民心兼引起內鬨

  大家都知這次變陣後,亞視半小時的傍晚新聞報道硬性新聞(港聞、國際等時事、政治新聞等)實際的時間由以前的足二十五分鐘減至現在的十三分鐘(不計廣告時間,半小時新聞實際只得約二十六、七分鐘)。

  要報道甚麼類型的新聞、以甚麼方式報道新聞、以及新聞節目的形象,一向必定是新聞部自己的取捨。但現在亞視新聞卻受著沈野和其「唯命是從者」(Yesman)關偉的指使!新任新聞主管關偉在城市論壇說「大家對娛樂新聞有偏見」、「娛樂新聞也可以播」。我當然不是說凡是娛樂新聞都不可以播。然而,犧牲了這麼多的硬性新聞,去說那些可有可無、無痛痛癢的軟性新聞(娛樂、體育、趣聞等),這個做法是否能給觀眾一個交待?是否貶低觀眾的品味、漠視觀眾新聞的要求和需求?正如有人說「現在失業率還高企的情況,誰有興趣知道哪套電影最高票房?」現在亞視的傍晚新聞,在廣告後除了再多報道一段硬性新聞外,接著的專題,根本可獨立為「時事追擊」、「星期幾檔案」的一類專題時事節目,不需浪費那二十七分鐘的新聞時間。詳細的天氣報告也可獨立,正如亞視把體育新聞獨立於傍晚新聞。這是值得讚的──當然,這個是以前亞視新聞的決定。

沈野行政干預始作俑,保衛新聞自主靠大眾

  對於有人說「沈野行政干預新聞部,只是人事上的干預,不影響新聞部的編輯自主權!」,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其實使只是人事上的干預,已經是一重對新聞部的自主權的極嚴重的侵犯,然沈野卻更不止於此,他連新聞選材、內容、取向、路線以及報道形式都制了!這些都是眾人皆的事實!

  我寫這麼長的文,為的只是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雪亮的眼光,去看清事實的真相。同時,希望社會能夠為新聞工作者討回一個清白,還他們一個對無理勢力的專業抗命的權利!

小郎 1999年10月25日

 

陳冠中 香港改良主義者 2007年07月04日

上世紀70年代本地改良主義者的貢獻似常被香港的各種論述所忽略。作為名詞的愛國左派並不是無時無刻在跟港英政府鬥爭,那要看當時北京的統戰方針而定。作為形容詞的反殖左翼也不要太吹噓自己的成就,其實他們背後的指導思想:反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完全與歷史現實脫節,並且違反絕大部分港人的意願。 

那麼,香港70年代的自我完善,該歸功於誰呢?我想,務實、漸進、政治上不屬於傳統左派或右派的改良主義者,包括殖民地的改良派官員和堅持社會公義的民間進步人士都應記上一功。 

大躍進之後,大批內地人1962年湧入香港,當時殖民地政府把難民徙置到荒蕪的西貢坳暫住,生活條件惡劣。在葉錫恩倡導下,大學生組織了大專服務隊,以勞動營的形式助難民改善生活環境,開始了香港大學生社會服務的傳統。 

葉錫恩一生為港人請命 

英國傳教士葉錫恩1951年從江西南昌撤到香港,一住50多年,一生為香港市民請命,曾被稱為包青天,這稱呼並不貼切,因為她不是官員,但可見她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後來她以非政府委任身分參加市政局選舉,每次都是最高票當選。市政局的民選議員也有敢言者,影響溢出了狹義市政範圍。1968年,市政局議員黃夢花、胡鴻烈,會同政府華員會會長錢世年及教育界何冬青等,首倡中文成為法定語言,兩大學學生會響應,另有年輕人劉千石、包雲龍等組成工學聯盟,掀起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的全港運動,終在74年取得成功。 

貪污在70年代初是殖民地的常態,為什麼政府會成立廉政公署呢?在廉署的官方網站歷史欄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坦白的說法: 「貪污無疑已成為香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政府對此似乎束手無策。普羅大撕鼣g風猖獗已達忍無可忍地步,愈來愈多市民就政府漠視此問題的態度公開表達他們的激憤。70年代初期,社會上匯聚了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公眾人士不斷向政府施壓,要求探取果斷行動,打擊貪污……學生們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集會,抗議和批評政府未能恰當處理貪污問題,集會獲數千名群眾響應……香港政府終於明白到必須有所行動」。「終於明白」這4個字,可圈可點。 

香港第一個本地環保組織「香港保護自然景物協會」,即後來的長春社,於1968年成立。協會的綠色觀念很先進,主要人物之一陳立僑醫生在會刊《協調》上寫:「人類是地球的管家,不是主人。」另一名作者質問: 「我們懷疑在香港以下這些行為是否對人類有益:更闊的路、更多的車輛;更大的發電廠以滿足更多的能源耗用量;更花巧和名貴的包裝附在更不知所謂的消費品上……」 

開明人士為勞工爭取權益
 
75 年我當記者的時候,遇到社會議題,不會去找內外有別的左派,或陳義甚高的左翼,只能去請教我心目中的「幾個好人」,如葉錫恩與陳立僑,後者大概是當時在墮胎、吸毒等眾多社會議題上最開明的自由派。 

陳立僑是有教會背景的。當時香港很多維權或伸張正義的開明人士,都是基督教或天主教人士。在本地主要宗教中,佛教和道教在社會公義方面表現較差。當然,宗教界也有保守者。基督教青年73年創辦的《突破》雜誌,是當年影響力最大的青少年刊物,最高銷量達3 萬份,卻有教會批評該刊物談太多跟傳教無關的「社會福音」。該刊物在魅力領袖蘇恩佩及一些好人的堅持下,早期靠私人捐款和銷售撐起整個機構。
 
70年代初,基督教協進會成立了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為勞工爭取權益,當時一個重要的基督教會曾拒絕撥款資助該委員會。
 
陳立僑是基督工業委員會主席,加上劉千石、馮煒文、陸漢斯等人,在70 至80年代初為香港的完善作出不可思議的貢獻。以工人法定7天有薪假期為例,商界和親北京的左派都大力反對。當時很多政策如每周一天有薪休息、勞工安全法、解僱補償、工傷保障、公共援助和欠薪保障都受到商界反對,以致英國的費邊社在76年說世界上沒人比香港商人對這些幾乎放諸四海的改革更多過度反應。
在麥理浩港督主政下,政府的自主性很強,可以不顧強勢特殊利益集團的游說,做該做的事。 

不過,政府內的改良派和保守派官員步伐也經常不一致。我78年底還在寫文章,聲援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爭取婦女有薪分娩假期,當時的勞工署長說:女工懷孕為什麼要僱主負責?香港這方面法例要到80 年代才制定,時間上晚於中國大陸、台灣、印度、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和斯里蘭卡。
 
經過改良成善治之地 

政府早期對基督教工業委員會並不信任,以致該會一名成員因為長期懷疑自己被跟蹤和竊聽而進了青山精神病院。當時,天主教的孟家華神父也在致力於勞資關係協進會,鄧麗莎修女的秀茂坪青少年中心更常支援勞工意識提升活動。此外,還出現了改良式進步主義組織如社區組織協會、教育行動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到了70年代末,殖民地已跟從前大不一樣了。 

1978年9月的《號外》,我寫了一篇支持改良主義者的文章,建議說「香港政府可以是我們的盟友」,並說: 「作為理性的、實際的改良者,我們必須肯定政府一些官員的努力。」那一期我訪問了中產專業人士新成立的壓力團體香港觀察社,問它認為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該會發言人說: 「督促政府,這是最主要及最基本的。曾經有一個相當高職位的政府官員說:無論你們寫什麼,對或不對,政府內至少一部分人受到影響。」民間改良主義者的假設似乎是:政府內也有好人,政府也會改的,這在70年代的香港,的確如此。到了80年代初,香港大致上已蛻變成善治之地,居民自我感覺良好,對法定中文、廉政、7天有薪假期、9年免費教育、廉租公屋、公共醫療、勞工保障、公共援助等等「善治基本建設」已習以為常,好像古已有之。麥理浩與戴卓爾拿到北京談判的、鄧小平認為要保持50年不變的,正是這個經過改良的新香港。

刊載於明報 2007年7月4日

 

"蕭鼓聲中/問乾坤ShiuShiu Podcast": 十一月2006

2006.11.09 Part2 [ 開放頻譜動議,大班攪電台,包雲龍病逝,蕭生報新聞軼事,評新聞Anchor,港大學生會退出退出學聯]. 開放頻譜動議,大班攪電台,包雲龍病逝,蕭生報新聞軼事 ...
shiushiupod.blogspot.com/2006_11_01_archive.html - 54k   (start at 19:15)  http://shiushiupod.blogspot.com/2006_11_01_archive.html
 
 

 

 

 

 

[ 本帖最後由 ABOY 於 12-6-2008 00:52 編輯 ]

TOP

包雲龍真是個了不起的新聞工作者,可比在 tvb 之上.
但係都係老闆大哂,無辨法,一係Yes,撈,一係No,吾撈.......

TOP

黃應士憶包雲龍死對頭變死黨

黃應士憶包雲龍死對頭變死黨

【明報專訊】不少新聞界的朋友,昨日均懷荋d傷的心情,出席了資深新聞工作者、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包雲龍的追悼會。人稱「阿包」的包雲龍,生前在傳媒工作多年,特首曾蔭權、政務司長許仕仁、保安局長李少光和中聯辦昨日也有致送花圈,其中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更親身出席追悼會。

在追悼會上,阿包的友人特別製作了一段短片,懷緬阿包當年負責的一些重大新聞片段,例如他當年採訪中英香港前途談判、英國前首相賀維訪港及六四事件等。

不過,最感人的一幕,相信要數由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黃應士娓娓道出跟包雲龍相識相知的一段真摯友情。黃應士說,當年他跟阿包分別是無角峔洲電視新聞部的「阿頭」,因為競爭劇烈,兩人自然是「死對頭」。

及至他們兩人同時與一班資深新聞界人士籌組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以提高業界從業員的質素,兩人經常聚首開會,就是這樣,他們才驀然發現,原來兩個死對頭是如此趣味相投、想法相近,從此便成為好友。

好景不常,阿包患上癌症,要經常去醫院接受診治,那時黃應士剛退休,便當義務司機,每周接送阿包去醫院,還鼓勵阿包多看《聖經》和上教會。結果阿包在離開之前信了基督,身為摯友的,更安排牧師到醫院為阿包受洗。

TOP

包生係我親戚既前老闆,聽我個親戚包生非常好人,毫無架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超能電子男 於 16-6-2008 12:48 AM 發表 包生係我親戚既前老闆,聽我個親戚包生非常好人,毫無架子!

 

超能電子男 ,

 

Is your relative a news reporter?  Did he/she go to 追悼會?

 

TOP

新聞可以輕鬆,但態一定要專業,絕不可娛樂化,只有娛樂新聞可以,否則新聞內容只是單元劇+連續劇集,新聞媒体是有社会責任的,絕不可兒戲!

TOP

引用:
原帖由 ABOY 於 16-6-2008 13:10 發表   超能電子男 ,   Is your relative a news reporter?  Did he/she go to 追悼會?  
佢有去,我親戚係編輯

TOP

亞視新聞部主管回應亞視用藝員報導新聞事件

引用:
原帖由 999 於 16-6-2008 04:29 PM 發表 新聞可以輕鬆,但態一定要專業,絕不可娛樂化,只有娛樂新聞可以,否則新聞內容只是單元劇+連續劇集,新聞媒体是有社会責任的,絕不可兒戲!

 

 

1999年 - 亞視本港台新聞一節

 

http://hk.youtube.com/watch?v=jI9PWPkTprY

 

TOP

包雲龍 於 麗的電視 報導新聞 1982 RTV News

TOP

89年64事件 包雲龍 講解亞洲電視新聞部於北京採訪的困難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