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古典音樂交流室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11-8-2010 22:23 發表   如果佢嚟香港我一定捧場!!!   聲底沉厚, 花腔技巧當代堪稱一絕!!!   美中不足之處係唱乜都火辣辣, 有點兒劍拔弩張, 尤其唱 Alleluia, 應該以祈禱、感恩嘅心去演繹。

 

呢點就系我到今時今日對佢尚有一點保留的原因, 齋聽無問題, 但若睇現場, 她過份豐富的表情似乎比較適合演唱喜劇角色, 對演譯苦情的角色, 她未必處理得恰到好處!

TOP

三套電影

 

近數十年,以古典音樂為題材的電影不算多,亦不算少,令小弟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有三套.

 

第一套是1984年的Amadeus,這套電影是由Peter Shaffer的劇作改編,導演為Milos Forman,故事主幹以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為主體,當中牽涉到他與撒利艾榮(Antonio Salieri)(由金像影帝賓京士利出演)的恩怨情仇,二人的關系亦師亦友亦敵,充滿戲劇性,電影中還夾雜了不少莫札特所創作的華彩樂段,值得一看.這套電影在世界各地合共獲得53項是名,擇取了當中的40項獎項,包括8項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4項金球獎,及入選美國電影學會百年最佳電影一百套.

 

第二套是1988年的The Music Teacher(原本的法文戲名是Le maitre de musique),當年在香港碧麗宮戲院上演時,港譯名稱為'曲終情未了'!這是一套比利時電影,由Gerard Corbiau執導及編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故事講述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Joachim Dallayrac退休後,專心授藝於兩名甚具天份的學生,一為出身名門的女高音Sophine Maurier,另一為出身勞工階層的男高音Jean Nilson,其間蘇菲對已婚的老師日久生情(暗戀),而Jean亦對蘇菲暗生情愫!待二人學有所成,老師便派二人出外參賽,二人還遇上了老師年輕時的勁敵Scotti王子,此君年輕時與Joachim Dallayrac鬥唱失聲退出樂壇,當他知道二人來歷後,遂遣門下弟子Francois Manssaux出陣,惜最終還是敗陣收場,當中鬥智鬥力的場面頗為精彩.當Sophine及Jean二人漸行漸近,老師過世的消息亦飄然而至.事實上,戲中飾演老師的並非泛泛之輩,而是貨真價實,馳譽世界的男中音Jose Van Dam (荷西雲頓).以下選來數段片段供大家欣賞.

 

 

 

 

 

A Tanto Duol是美聲歌曲大師Vincenzo Bellini的傳世佳作之一,若嫌戲中版本有過場穿插,可聽下面的版本.

 

 

 

第三套是1994年以意大利閹人歌手法里內利一生故事為題的Farinelli(中文片名好像叫魅影魔聲).出演主角的演員是Stefano Dionisi,導演則是比利時的Gerard Corbiau.法里內利生於1705年,没於1782年,他先後拜Porpora及Bernachi為師,善唱假聲女高音,極具感染力,曾被譽為女神的顫音.片中請來女高音Ewa Malas-Godlewska及男高音Derek Lee Ragin作幕後代唱,為表達閹人歌手的特殊音質,他們特別用電子合成技術將二人聲音融合,效果如何,看官請自行判斷.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5-1-2011 00:47 發表 Casta Diva (Bellini's Norma) by Marian Anderson Studio Versionhttp://www.youtube.com/watch?v=4aF33C5b5p8&hd=1Live Version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GEiWAPm1MRosa Ponselle sings Casta Diva http:/ ...

 

Norma呢套曲是貝李尼的震古鑠今鉅著, Casta Diva呢首曲超難! 等我聽真d再覆帖!

TOP

美聲(Bel Canto)

 

美聲(Bel Canto)在意大利文的意思是如歌的一般悅耳動聽的意思.美聲歌手則泛指具備一些特定美聲技巧的歌唱家,那麼何謂美聲技巧?美聲就是透過適當有系統的聲樂訓練,將聲音高度集中及控制的方法,一般美聲歌手由低音到高音的聲區音色相當統一,沒有明顯差別,他們由腹腔進入胸腔,再進入頭胸的過渡音相當平順,絶不會讓人聽出有三截音色的情形.加上對音樂旋律線條相當敏感,他們普遍對音準,Legato Line(即音樂線條的弧度及圓滑度),聲音大小及傳送的控制得心應手,無懼暴露於極少甚或沒有配樂襯托的環境之中,讓人聲成為最耀目獨特的樂器.由於他們聲帶及肌肉的柔韌性和靈活性相當高,可適應相當高難度的裝飾音,故一般均具備唱花腔的技巧,但擁有花腔技巧的不一定是美聲歌手.

 

歌劇若需要用到具備美聲技巧的歌手,一般會被冠以美聲歌劇的神聖光環.目前被公認為美聲曲目而仍在公演的劇碼包括諾瑪,魂斷南山,拉克美,夢遊女,海盜等.而近五十年來被公認為美聲歌手的則有蘇澤蘭女爵(Dame Joan Sutherland),荷恩(Marilyn Horne) ,芭托利(Bartoli),鐘.安德遜(June Anderson),葛貝洛娃 (Edita Gruberova),曹淑美( Sumi Jo),巴伐樂提及克勞斯等人.而卡拉絲(Maria Callas)則是當中最富爭議性的一個,她幾乎只是憑一己之力復興了美聲歌劇及幾近失傳的劇目,當中包括諾瑪和魂斷南山,但至今還是有死硬派堅持否定她是美聲歌手的說法,這點和以上眾多歌手的成就,日後有機會再談吧!

 

諾瑪(Norma)

 

說回今天要談的諾瑪(1831),這套歌劇是意大利美聲歌劇作家貝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嘔心瀝血之作,他曾有"萬物皆可棄,唯諾瑪永留存"的豪情壯語,可想而之,在他心目中,諾瑪實是其一生藝術成就的結晶.

 

有說此劇是貝李尼為好友,即美聲女高音茱蒂塔.佩斯塔度身訂造.但亦有說貝李尼生於意大利尚未統一的大時代,國家民族飽受奧地利帝國的壓逼,他於劇中投射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感情,是威爾第(Verdi)著名歌劇.希伯萊人奴隸的啓蒙作品.

 

其實諾瑪的故事模式有點像典型的希臘悲劇,充滿家國情仇.主要講述高廬必須保持貞潔的女祭司.諾瑪戀上了羅馬征服者的指軍官,還偷偷誕下雙生兒,惜雙方感情為家國所不容,男方後更移情別戀於女方摯友,在雙重打擊下,諾瑪陷於崩潰邊緣,最終為救愛郎,兒子及好友,她選擇自焚以贖罪,在此一刻,羅馬指揮官追悔莫及,終跳入火堆一同殉情.

 

諾瑪是典型的美聲劇目,以表達人聲極至為目標,與後來古典浪漫時期及寫實時期的作品不同,沒有厚重的絃樂,配樂不會喧賓奪主,人聲在好些時刻甚至是相當暴露的唯一演出樂器.由於整劇均是由女主角擔起,由第一幕開始,女主角幾乎是沒有一刻可以休息或停下來,多重二重唱及獨唱對體力及聲線的負荷相當大,其他角色諸如男主角(男高音)及次女角(女中音)亦相當吃重.

 

Casta Diva(聖潔的女神)正是女主角於第一幕所唱的第二首詠嘆調(Aria),樂譜對氣息控制,聲音的支撐力度及持久力要求相當高,在沒有足夠熱身情況下,要完成這支曲子會是甚為困難的任務,況且在整劇中,女主角的內心戲相當複雜,愛情家國兩難存,內心矛盾掙扎相當激烈,詮釋演譯是超高難度.

 

由於意大利美聲曾一度無甚後繼者,因而遠遠落後於由史特勞斯及華格納等人護航的德奧歌劇,美聲劇目開始江河日下,續漸失勢,直至卡拉絲出現,她聯同撒拉芬等人,以強烈的戲劇幅度配搭靈活的花腔技巧,將一個個美聲角色演得淋漓盡致,掀起美聲復興的狂潮,諾瑪在舞台失踪數十年後,終又找到為其注入新靈魂的女祭司!由於卡拉絲成功克服演譯及演唱的困難,她與Casta Diva (聖潔的女神)這首詠嘆調幾乎二合為一,從始歌劇女神之名不逕而走,意大利人紛紛稱她為Diva,後期越來越多女伶被冠以Diva稱號時,意大利人又為她創造了Divanna的尊稱.所以要徹底了解卡拉絲舞台上的成就,一定要看錄影,不可以單靠聽唱片,因為除了早期海盜版的錄音,卡拉絲大多數的錄音均是在嗓音衰退期錄下來的.

 

以上Louis兄所介紹眾多的Casta Diva版本,我最喜愛的是Marian Anderson的版本,歌藝演譯均非常到家.其他版本輸在詮釋上.至於卡拉絲的這個版本則並非我的至愛,所以輸了個馬鼻!但要選擇最佳版本,我還是會選卡拉絲的另一個錄音.其實她一生灌錄過完整的諾瑪起碼兩次.第一次為1954年,那時她的聲線尚未衰退,較穩定,但詮釋上還有稜角,相信這亦是Louis兄所介紹的版本來源,直至1960年的第二次,她經歷人生事業及愛情的起跌後,終於在詮釋上達至無人能及的巔峰(因為她是在演活自己),可惜聲音已不大可靠,但勝在自然.要選一套CD收藏,1960年由撒拉芬指揮,有Corelli 及Ludwig參演的版本(EMI CMS 7 630002) 算是最平均的Best Buy Version,在那裡的女祭司是有血有肉,久經內心波折的愛情敗將,聲音充滿人性温暖及悲傷!

 

  

若要兼及演的部份,我會選1958年她於巴黎音樂會上的演出!(這音樂會已出DVD! - EMI La Callas...toujours Paris 195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GTxz_jIBy0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7-1-2011 12:19 發表 虎榮哥不愧為歌劇專家, 我將 M. Anderson 排頭, 都係覺得 Youtube 咁多版本係佢唱得最有味道, 至於 youtube 樓主認為 the best 嘅 callas 版, 我反而覺得不外如是, 所以排尾。   另外搵到個光緒年版, ...

 

Louis兄不用太跨奬小弟, 我只系因為做過吓表演藝術呢行, 所以起到知少少, 扮代表啫!

 

M. Anderson可惜系黑人, 佢果個年代, 就算唱得幾好, 都會俾白人打壓!

 

Patti 63歲錄音時明顯已無復惜日光輝, 中氣及高音明顯不夠力水, 所以歌手若不能在巔峰時期留下佳作, 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11-1-2011 02:27 發表 另一光緒年版:   Lilli Lehmann - Casta Diva 190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NUyCMF67jc&hd=1

 

德國女高音蕾曼當年是著名的華格納女高音, "指環"首演時, 她便是其中一個萊茵河女神, 她的成名作是催斯坦與依索笛! 她當年在歐美的名氣相當響亮!

 

這段錄音清楚顯示她是不折不扣的高手!  特別是以弱音由極高音下降的一小段, 完全是身價波! 但她是將技巧放於詮釋之前的一派, 所以我只可以說, 歌無疑是很好聽, 但聽完後總是若有所失, 缺少盪氣廻腸的感覺!   

 

TOP

Cecillia Bartoli(芭圖莉)會為今屆香港藝術節作開幕演唱, Louis兄有冇買飛?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11-3-2011 11:26 發表 Victoria de los Angeles sings "Una voce poco fa" 1962     中國聲樂界要趕上國際水平, 仲有一條漫長嘅路要行!!!

 

Louis兄, 其實你又唔駛咁悲觀! 我地中國人查實唔駛莽自菲薄! 中國的聲樂水平比起世界各國, 其實一點也不差, 我敢說他日美聲傳統在德奧以致美加凋零的時候(其實已經差不多), 美聲正統的法脈還可在中國找到! 因為早已有很多中國的歌唱家及老師傳承這把薪火, 起碼在香港就可找到兩脈了! 事實上, 香港連德奧聲樂學派的正統傳人亦有!

 

下面都是一些近數十年在世界各地聲樂界闖出名堂的中國名字, 下面有些片段的收音不大理想又或只屬合唱, 稍後待我找到一些好的片段再仔細續個介紹, 大家有興趣就先認住他們的名字, 容貌及聲線吧!   

 

  • 第一個出場的是新疆百靈鳥-狄拜爾(Dilber Yunus), 她是一位擁有美聲技巧, 聲音豐滿的舒情花腔女高音, 畢業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 早於1984年已出度, 她的第一張唱片更是震驚萬教, 她當年只是在芬蘭表演了數場音樂會, 就給芬蘭國家歌劇院相中, 未幾即簽下一紙終身聘用的駐院女高音合約!

 

 

 

她早年曾因丈夫逝世, 傷心過度而失聲, 下面是她復聲後的演出, 仍然不錯!

 

 

 

  • 第二位是近年冒起得很快的舒情花腔女高音吳碧霞, 她對演譯中國藝術歌曲及民歌相當有一手!

 

下面一首比當年原唱陳力還要好!

 

俄羅斯歌曲

 

  • 第三位是戲劇女高音張立平, 她近年已在歐美等地聲名鵲起, 她十三年前在香港演出La Boheme中的mimi, 更是令人永遠難忘! 可惜暫時找不到她的唱片或錄影!
  • 第四位是女中音梁寧,這位早已唱遍世界四大歌劇院的歌唱家就不用多介紹了!
  • 第五位是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 若聽過他的現場演出, 就會知道他聲音的威力何等強勁! 不用擴聲器, 聲音亦會像海潮一樣一波波衝過來, 我當年坐佢音樂會背脊位, 真系feel到心口都震埋架! 若用心發展劇目及聲音, 他將會有機會成位世界舉足輕重, 現在已是鳳毛麟角的威爾第男中音!  

 

 

  • 第六位是近年已打穏陣腳的廖昌永, 他是上海聲樂大師周小燕老師的門人!

 

  • 第七位及第八位是戲劇男高音魏松及舒情男高音張建一, 他們亦是周小燕老師的門生, 在技巧及聲線上, 他們還有發展空間, 但現在已經相當不錯!

 

5:08開始: 三人並立, 左邊的是張建一, 中間是魏松(找不到張建一獨唱的片段, 唯有聽住樣版歌先! )

 

除了以上的那些名字, 尚有中國新發現的大陸, 舒情男高音楊陽, 連香港花腔/舒情女高音都有三個後起之秀, 一個是Kristy(花腔女高音, 好正吓!可惜好似話嫁左唔再唱), 另一個是葉葆菁, 再另一個是林穎穎, 師傅都是有料之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as755935 於 11-3-2011 14:08 發表 也沒說因為硬所以才欣賞她的呀.說過,孫家馨是兼具強弱明暗的range的,尤其高音的漸強漸弱,很有功柢,孫家馨文革前的輕巧也是很了得的.西洋歌劇也有強硬的不是?卡拉絲莫那哥豈不硬? 論戲劇性和技巧性,孫不能和卡拉 ...

 

as755935兄你好, 很高興又有一位古典音樂同好加入討論!

 

多謝你找來張立平的錄影與大家分享, 看來她的普西尼劇目比威爾第劇目要好一點, 不是她的茶花女不好, 只是她的咪咪, 蝴蝶夫人及托斯卡更好! 我相信她保有茶花女這個劇目的時間亦不會太長, 真系要聽就襯依家!  

 

我看你懂得分柝聲音的強弱明暗, 中低聲區及琶音技術等細節, 想必亦是學唱之人, 自有一番見解, 我下面的一些觀點如有不恰當的地方, 還先請見諒!  呢度大家都是音樂愛好者, 有時雖然大家有不同意見, 不過大家在這裡都是著重理性討論的, 所以請不用介懷!

 

我見你之前畧有提及卡拉絲失聲倒嗓的事件, 我想補充的是箇中原因好多, 問題相當複雜, 並不單純是技巧上的問題, 不過大緻可歸立為四點:

 

  1. 過度練聲 - 卡拉絲雖然是舞台上的女皇, 但她有非常嚴重的神經緊張, 這點倒跟科雷里有點相似, 加上追求零瑕疵的態度, 為使舞台表現萬無一失, 據記載她是每天自己彈琴練聲8小時的, 人聲是最細緻脆弱的樂器, 怎經得起她經年累月的過度鍛鍊!
  2. 身形暴瘦 - 為達致舞台完美效果, 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以荷德莉夏萍為藍本減肥, 去掉百多磅的體重, 將自己變成舞台上的美艷女王, 聲音不適應身體轉變, 自然受影響.
  3. 過度夜生活及小產 - 卡拉絲舞台下的夜生活不斷, 與希臘船王愛得轟轟烈烈, 甚而小產, 加上經常失眠, 身體荷爾蒙的水平長期不平均, 聲音受影響是一定的, 好像早十多年前曾經光芒萬仗的史都德便是因為懷孕影響荷爾蒙的水平, 而引發嗓音嚴重衰退.
  4. 發聲方法不正確 - 這點是當中最多人談及的, 卡拉絲的歌唱風格的確曾經轉變過, 這點近年的的海盜版錄音已提供了佐証! 但我從不覺得她的師承有問題, 因她畢境是經過撒拉芬等指揮大師教導培養的! 所以她演唱風格的改變是關乎她個人意志的決定, 多於是聲音技巧的缺陷! 事實上除了她, Joan Sutherland的歌唱風格亦曾出現過變化, 當中最為人垢病者為口音問題及吐字不清, 不過我手上有Joan Sutherland 1953年的錄音, 當時她完全是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的, 那何解她日後的風格會改變呢? 答案是關乎她一場大病, 之後令她很著重個人嗓音的保護有關! 這也是一個個人意志的決定, 多於力不從心!

所以我想當我們談及卡拉絲的失聲原因, 還是可考慮多一點, 最好不要單純理解為技巧性問題.   

 

至於她和摩納哥的硬和孫家馨的硬, 我會理解為二個不同層次! 前兩者是戲劇性的聲音, 寛廣度及強度較舒情聲音為高, 當中的硬是生理條件多於詮釋風格, 而後者的硬則是演譯風格多於生理條件!

 

 

你提及孫家馨低音薄弱, 其實Kathleen Battle亦好不了多少! 聽完她不同歌曲的演譯, 我覺得她先天條件算是很好, 音域很高, 她的聲音發聲方法比較向前集中, 這就是她聲音蒼勁及穿透力強勁的緣由, 這種特色比較適合演唱德奧及法國的劇目及歌曲, 因為語言特質相符合, 從她多年保有的歌目可見一斑, 而且某程度上這些特色與四川清音、河北梆子和京劇的吐字行腔, 吊嗓子有一定程度的共融, 比較容易結合, 事實上她清脆乾淨的斷音、強弱明暗收放有致的延長音倒令我有點想起法國的Lily Pons!

 

我覺得她當年成就未能更進一步, 主要問題不在技巧上, 而是在不同曲目的詮釋上, 這個應歸類為文化層面, 又可細分作兩部份.  第一部份是帶中國口音的問題, 聽Una voce poco fa及一些外國民歌就發現這點, 這會令詮釋打折扣, 地度生活環境是解決口音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如果當年她可以在歐洲再深造一段時日, 她的這個問題可能早已經解決, 現在看來實在有點可惜!不過當年國與國之間的大氣候, 又有多少個人能力可以改變呢! 唉! 第二部份是歌曲骨肉均稱及風格的問題, 她的蒼勁可以理解為骨,  風格圓潤咬字等可理解為肉, 由於她的聲音非常集中, 很容易會出現骨重肉輕的問題, 說笑講句是骨太露, 風芒太盛, 這正好是一般中國民謠及歌曲的特色, 所以用這種風格演譯<千年的鐵樹開了花>一類歌曲正對脾胃! 但用來唱一些本來柔和的曲目就會失去平衡, 以她的程度要解決相當容易, 只要留意咬字及將音色稍微改變便行了, 不過她身處文革的時期就有點時不我與了, 她若用柔和的風格演唱歌曲, 壓根兒就不符合政治大氣候, 可能會捱批的!

TOP

恭喜! 恭喜! 呢個帖的聽眾/觀眾已過萬了!   

 

想樓主最初起帖時, 也許沒有想過原來有這麼多的音樂同好吧! (系wor, 樓主快d回來交吓功課好wor! )

 

在此多謝各位餅友努力, 特別系多謝louis兄成日發掘不同的大師級樂章給各位欣賞!

 

希望各位喜好古典音樂的餅友日後多些發表意見及新帖, 令呢個帖越做越有! ! !

 

 

TOP

剛在網上找到兩段珍貴的錄影, 看完這兩段令人瞠目結舌的現場表演 , 大家應該明白所謂首席女伶, 絶非是浪得虛名, 靠的是實力再加實力!

 

Montserrat Caballe(卡芭葉) - 素有西班牙美聲典範美譽的卡芭葉, 師承自匈牙利教學大師Eugenia Kemmeny, 她的拿手絶活是令眾聽眾們神魂巔倒, 可伸延至High Bb 薄如禪翼的極弱音! 以下是她於1978年在西班牙馬德里現場演出諾瑪的片段, 她是自卡拉絲及蘇澤蘭後, 第三個被廣大聽眾認可的諾瑪! 

 

Casta Diva 

 

 

June Anderson - 另一位世所稱頌的美聲歌手, 她數年前蒞臨香港的音樂會, 小弟有幸遇上, 的確是名不虛傳! 她師承自Robert Lennard, 祖師爺正是19世紀西班牙美聲男高音賈基亞(Manuel Garcia), 我覺得她的賽拉米德甚至比全盛時期的蘇澤蘭(Dame Joan Sutherland)及葛貝洛娃(Edita Gruberova)還要好! 不相信? 請聽聽下面的一段Bel raggio lusinghier(奇異的光芒)吧!

 

 

TOP

[quote]原帖由 as755935 於 14-3-2011 12:18 發表 非常感謝虎榮兄回應! 多次拜讀您的文章,很受您的音樂素養吸引,對音樂的描述很傳神,也很中的,我研究較巧多了寫出來的東西都生硬.尤其喜歡您對孫家馨歌聲"骨肉"的一番分析,形容得更恰當.傳統民族唱法(概括指涉)比起 ... [/quote]

 

as755935兄你好,早一陣子本想回你的帖,因為事忙,每天上網都是水過鴨背,蜻蜒點水一般,未暇詳細回覆,還請見諒!

 

關於張立平及張建一,我主要想保充一點看法及料資.

 

首先關於張立平的中文名字,我核對了一些本地演出的文稿,她名字最後的一個字應該是"平",不是"萍",可能後者比較女性化,所以令許多人也搞錯了吧!小弟與她曾有數面之緣,她可是人如其名,性格帶點男性的倔強剛烈,為人頗有義氣!(這兩點是由兩件事情觀察所得出的結論

 

按記錄,她不是第一個唱進大都會及柯芬園等地的中國女高音,起碼較她出道早了三.四年的黃英(Ying Haung)在二千年代初便以模札特"魔笛"中的Pamina一角登臨大都會了.不過若論長遠發展,我倒覺得她的實力及條件,包括客觀因素在內,都較黃英好得多.她有黃英所沒有的壓台感,實力及技巧不用懷疑,最難得的是她擁有一把現今極其缺少的Spinto Voice,可傔演舒情/重舒情或稍具戲劇性的角色,戲路縱橫,不愁演出機會,她的蝴蝶夫人(秋秋桑),咪咪及托斯卡近年幾已成了倫敦柯芬園的賣座保証,連年獲邀回歸演出,再過十年八載,她的嗓音應該發展得更為成熟寛廣,有機會挑戰一些更大型的戲戲女高音角色,若然成功,她極可能成為下一任的威爾第女王.

 

我說她不會保有茶花女這個劇目太久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基於聲音條件,第二個是客觀因素;她的聲音馥郁甘醇,高音明亮,底音處還帶點南國的幽暗,雍容華豔而不失甜膩,這類聲音要處理高速度的花腔華彩樂段在演藝生涯的前半期還可以找到平衡,但聲音的寛廣度及戲劇張力一旦進一步發展,最高音(high C以上的音域)及聲音靈活性或多或少便要作出一點犠牲,要應付高速度的花腔便會有點勉強(註:現在說的是一般情況,當然是有例外的),到時這類角色便要封箱保存了!威爾第(Verdi)的茶花女這個角色,不單需要戲劇的張力處理後半部劇情,還要有一點具速度的花腔處理前半部,張立平現在應是處於上述平衡期,大底還能對這角色應付裕如,再過些年就要看聲音發展狀況了!況且從以上茶花女的片段看來,她的速度及靈活性較現今諸如Angela Gheorghiu及Anna Netrebko等對手,稍有不如,與期在自己不大善長的範疇跟對手比拼,倒不如專注於自己精善的角色,不過為了擴濶演出空間,暫是保留這劇目也是無可口非的.

 

Anna Netrebko (她的花腔未盡完善,但外貌的確賞心悅目,秀色可餐!)

 

反觀黃英(Ying Huang)的情況便有點微妙,她在國內的地位明顯没有張立平的高,在國外的發展空間亦面對激烈的競爭!

 

黃英是國內正統培訓出來的舒情花腔女高音,但她的成名之作,卻是一套電影.當年法國一間電影公司欲發行一套蝴蝶夫人的歌劇電影,於是公開面試,黃英憑著東方面孔(故事女主角秋秋桑是日本人,與美軍相戀,遭始亂終棄而切腹自殺)及亮麗的技巧,在150名面試者中勝出(註:蝴蝶夫人雖然是重舒情及戲劇女高音的當行角色,但由於不用現場演出,背後錄音的配樂及casts可以盡量輕型遷就,所以黃英才能夠演出這一角色.),當年合演這套電影的還有梁寧及范競馬,電影於1995年發行,曾在歐美歌劇界轟動一時!隨了DVD,Sony亦有為這套電影出了完整的soundtrack,當年我剛巧路過HMV的古典部,他們用High End的器材播放"美好的一天",黃英聲音中的青澀及少女味道令我毫不考慮買下這個版本.

 

Puccini - Madame Butterfly - Love Duet

 

 

Puccini - Madame Butterfly - Un bel di vedremo (美好的一天)

 

期後黃英風光了數年,且更與唱片公司簽約出了一張唱回舒情花腔本行的唱片,當中的曲目都是最難的,可惜當時她要面對的對手是紅到發紫的Bartoli,Angela Gheorghiu及Sumi Jo,唱片没有帶來多大廻響,不久她亦放棄花腔路線,向歌劇女伶競爭最慘烈的舒情女高音領域進發,終以Pamina一角為人熟識,登上大都會舞台,前年她亦在香港演出此角,她現時的聲音還不錯,瓶頸位在角色演譯方面,除了Pamina,她幾乎沒有令人印像深刻的角色,再聽她下面Musatta的演出,倒令人對她的事業發展添了點擔心!  

 

 

Puccini - La Boheme - Musatta's aria - Quando m'em vo (黃英在唱這首著名詠嘆調的時候,聲音的安放及resonance有錯走方向的催勢,令人不無擔心!) 

 

 

 

翻看資料,張建一曾經做過九年的上海玻璃廠工人,後得周小燕老師認同他的天賦,收為弟子,傳藝三年後,在1984年參加奧地利的Belvedere Opernsanger-Wettbewerb聲樂大賽,以La Boheme中魯道夫著名的詠嘆調"你那冰冷的小手"一舉摘冠而回!其後他得到出國深造的機會,我有一位朋友當年曾與他一起參加過一個美國舉行的大師班,這個大師班是在美國全國及其他地方選秀的,獲資格參加的不出十人.他回憶初見面時,張建一十分害羞,並不多說話,但他一開口唱曲,就令人明白他已掌握歌唱的最高秘密,彷彿滿庭生輝,眾人給即時比下去,友人說那一課令他不生難忘!但他的事業還是要到最近十年才漸見起色,不單出了唱片,還在歐美歌劇界建立了自己的名聲!

 

 

 

 

 

TOP

引用:
原帖由 as755935 於 13-5-2011 18:30 發表 張立平 張建一演唱波西米亞人詠嘆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skn0LSPMPY&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WSWGYFWojA&feature=related 在這錄像裡張立平的臉蛋天真純潔得像個稚女似的 ...

 

as755935兄你好,你剛問了一條非常難答的問題!以小弟目前有限的水平,要理順思路及清晰回答有相當難度,只好憑感覺略說一二.  

 

as755935兄以上所引用的片段,是張立平與張建一在中國愛樂樂團2010年音樂會(2009.12.31)上,合作演出的波希米亞二重唱.事實上,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合作演出這一個片段,於第34屆的香港藝術節(2006.2.13)中,他們就曾聯袂演出"歌劇巨星.浪漫之夜"(Une Nuit d' Amor .Romantic Opera Arias and Duets),並相信是第一次合作演出了這段著名的波希米亞二重唱,那夜小弟與友人剛好在座,演出是精采絕倫,二人無比投入,水平比在中國愛樂樂團2010年音樂會上的表現還要高半線!從片段看來,二人水準還是有的,但情感投入的幅度則遠遜於2006年的那一次,那一夜的演出將永留小弟心中,人聲就是最特別最難捉摸的樂器,特別是唱現場,永遠沒有一樣的音樂會出現!

 

在香港,我起碼看過張建一兩次現場的演出,他的高音區相當穏定,甚少出現吃緊的情況.從音樂會當晚片段看來,他唱來有點中氣不足的情況,可能是熱身不足,感覺是有點拈不住聲音的明點中軸線(即氣息的倚靠位置),明顯不在自身的最高水平,留意aria"妳那冰冷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那一段,唱到後半部"Ta-lor, da mio forziere, ruban tutti gioiel li......"的時候,Ta-lor的喉頭安放位置明顯不夠低,甚至可以說有點過高,所以再往下唱,聲音調整的位置就不大好,後面的高音C便會出現有點吃力的情況!這裡即是說,"Ta-lor, da mio forziere, ruban tutti gioiel li......"這一句,其實是判別男高音能否處理好這首詠嘆調後面高音C的關鍵位置,再說明一點,這一句的第一粒音,剛好是落在男高音的中高聲區過門音位置附近,相當難處理!有根底的男高音唱至這一句,一般都已能夠了解自己是否過關,是否可以輕鬆處理最後的高音C了!張建一由於功底及聲音條件好,他最後的高音C其實是靠本錢多於技巧而唱出的,所以有吃緊的情況一點也不出奇!差一點的,聲音早已跨了,休想唱出那高音C!(註:張建一狀態好時,好像是在香港表演的兩次,是技巧優於條件的!)

 

總覺得張立平骨子裡有點好勝自負,不服輸,舞台上執著起來,還有點像卡拉絲!她唱Lucia,春之聲,甚而是弄臣中的吉爾達,霎眼看來,令我不禁猜想她想走卡拉絲及蘇澤蘭二人戲劇花腔的路子,但回頭再想,這亦是她保持聲音發展及藝術界地位的重要策畧.嚴格來說,張立平現時的Spinto Voice 雖可勝任一些稍為戲劇性的角色,但還未算是正式的戲劇女高音,她還需要若8-10年的時間來鍛練聲音及拓展曲目,才可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威爾第女高音或戲劇女高音,但以歐美現時重抒情/戲劇女高音奇缺的情況看來,再多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她將會被要求挑戰一些更大型的戲劇女高音角色,依從行內近年陋習,她甚至會被要求演出一些她聲音根本無法勝任的角色,經常拒絶劇院的邀約,即管是無理要求,可不是好事,雙方結下樑子,吃虧的多是歌手!要維持在歐美歌劇界的版圖,她其實是極需要開拓新的劇目,以塞眾口!

 

試想她現時的當行角色是柳兒,咪咪,托斯卡及秋秋桑,幾乎清一色是普西尼的作品,就算不怕觀眾看厭,經年累月演唱這幾個角色,她的最高音域(high D至highF)將慢慢消失,這裡可能消失的角色可以是茶花女,露茜亞,瑪格烈特,諾瑪,吉爾達(這些是多麼誘人的首席女伶角色!),而換來的可能只是尚未到火候的馬克伯夫人,"遊唱詩人"中的Leonora,"康.卡羅"中的伊利沙伯,漫濃,"尤金.奧湼金"中的塔蒂亞娜.依目前走勢,她拓前曲目的路徑有點像以華格納起家的蘇澤蘭及Mirella Freni (芙雷妮)的威爾第女高音路子,保住茶花女,露茜亞及吉爾達等角色,即等如保住了最高音域,這些新劇目既可令她保有歐美歌劇界的版圖,又可爭取空間時間,讓聲音慢慢擴展,準備往後克服更大型的曲目.雖然一般唱慣普西尼角色的歌手會不大適應莫札特器樂般乾淨脷落的風格,但我倒覺得她有機會可以試試"費加洛的婚禮"中的蘇珊娜,聲音好像是頂適合的!

 

至於抒情花腔女高音和純花腔女高音這兩種稱號的分野,我一般的理解如下:

 

花腔是指華麗快速而以音階式進行的裝飾樂段,在以住基本是男女高中低音歌手必備的基本技巧,後來在角色及聲音的細分化出現後(在德國猶其普遍,這點以後再談),花腔便漸次成為某類角色及歌手的專利.

 

一般而言,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是比較概括的稱謂,泛指女高音之中音程最高的,能輕而易舉地唱出highC或以上的音.但歌劇的演出是一目綜合藝術,必須與樂團一對演出,就算是純藝術歌曲,對聲音的強弱等要求亦會有所不同,考慮這些因素及配搭關系,女高音聲線的類形又可因應角色等要求,起碼分成抒情,重抒情及戲劇三個範疇.換言之,抒情花腔女高音(有點像輕抒情女高音)或戲劇花腔女高音其實是就花腔女高音可演出的曲目類形再加以細分,兩者雖同是花腔女高音,可演出的角色或有部份重叠,但仍有很多角色是雙方不可互換的.抒情花腔縱然位在女聲音程的頂尖,但一般音量不太大,不大能演戲劇性的角色;戲劇花腔的音程没抒情花腔高(可能至High D 至High Eb己是極限,就算可以唱出High F,亦不會像抒情花腔般鬆容,關於這點,卡拉絲是典型,蘇澤蘭是例外),但音量較大,可演配樂較重的戲劇化角色,由於戲路較廣,戲劇花腔的市場價值會高很多!

 

抒情花腔女高音:年輕時的Lucia Popp,Roberta Peters, 

戲劇花腔女高音:卡拉絲,蘇澤蘭,Cheryl Studer

 

一些抒情花腔專有角色:Zerbinetta (Ariadne auf Naxos)

一些抒情/戲劇花腔共有角色: 夜之后(一般抒情花腔較勝任),Lucia,茶花女,吉爾達(一般抒情花腔較勝任,蘇澤蘭是例外),諾瑪(一般戲劇花腔較勝任)

一些戲劇花腔專有角色:Abugaille (Nabucco),馬克伯夫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as755935 於 14-5-2011 11:54 發表 感謝虎榮兄回應!很羨慕您曾親臨二張的演唱現場.張立平的條件介於抒情女高音和戲劇女高音之間,是兼具抒情女高音的圓潤甜美和戲劇女高音的力度,威爾第的作品也許尚可,華格納一類的戲劇性角色我覺得對他來說太重,我不 ...

 

與as755935兄既然說開張立平,小弟又順手翻了翻手上的料資.

 

張立平是南方人,89年畢業於中國北京音樂學院歌劇系.88年杜明高訪問北京,就是挑選了她合演"茶花女"精選場景.她現時登臨過的著名歌劇院,除了紐約大都會,尚有倫敦柯芬園,挪威國立歌劇院,柏林歌劇院,巴黎歌劇院等地,版圖遍及歐美.過去二十年,她演出過的角色包括:

 

普西尼:咪咪,柳兒,蝴蝶夫人(秋秋桑),托斯卡

威爾第:弄臣中的吉爾達,茶花女

董尼賽第:魂斷南山的露西亞

 

再翻查Mirella Freni(芙蕾妮)這位德高望重的女高音(她成為威爾第女皇是演藝生涯很後期的事情)歷年來的一些曲目,包括卡門中的蜜凱拉,浮士德中的瑪格麗特,杜蘭多中的柳兒,費加洛婚禮中的蘇珊娜,唐喬望尼中的柴琳娜,愛情靈藥中的阿蒂娜,清教徒中的艾薇拉,茶花女中的薇奧麗達,波希米亞生涯中的咪咪,蝴蝶夫人,還有奧賽羅,漫濃及唐卡羅中的女主角.兩相比較下,不難發現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我猜想她的發展方向有點似朝威爾第女高音的路子走,當然就算是猜對了,也應是她演藝生涯後期的規劃,以她的聲音條件,威爾第已是極限了,絶不會是華格納的,你可以一萬個放心!

 

嚴格來說,華格納的歌劇可算是樂劇,他的歌劇內容蘊含豐富的哲理及民族神話色彩.除了大量應用旋律化的宣敍調,還用上相當厚重的管絃樂,加上要用德語演出(德語是一種母音及子音結合得相當緊密的語言,語言中特別多的子音運用,會對演唱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難),一般即使有戲劇聲音的歌手,在年青時期亦多數不能應付,必須在演藝時業成熟,聲音完全發展的後期,才有望克服管絃樂音牆對聲音的威脅,因此過往的華格納歌手年齡一般都是在40-55歲之間,絶少在40歳前試唱華格納的歌劇,現在經常見到年青歌手無視戒條,好像自殺一般,在台上叫嚷了幾年就消聲匿跡,想深一層,實在不無原因! 華格納的女高音角色,除了少數幾個,多數都要求音量宏大,自Birigit Nilsson逝去後,我至令尚未見到一個令人完全滿意的布倫希德!說回華格納的男高音角色,其實一般的音域只去到high A附近,並不苛求極高音,相反為應付連綿不絶的管絃樂,對中聲區(胸聲區)的持久力及支撐力度要求相當高,音色甚至有點像男中音,但中聲區是男高音的過渡音區所在,若處理得不好,極容易唱壞聲.戲劇歌手演藝生涯晚期一般因為聲帶損耗(或自然發展),會失去一點極高音,但獲得較大的音量保償,音域亦會較貼近中聲區,這亦解析了為何過往傑出的華格納歌手年齡一般都是在40-55歲之間,所以歌手的曲目不是隨便拓前的一回事,而是經年累月按實際情況規劃出來的.不過德國歌劇院的一些運作傳統,好像是按不同歌手的音質及歌劇角色,將他們再分類為待女形女高/中音,丑角類男高/中音,英雄(主角類)形男高/中音等等做法,我至今還是無法認同!

 

說到RB,想不到as755935兄原來與小弟一樣十分鐘愛輕舒情男高音! 其實之前我也說過花腔以住基本是男女高中低音歌手必備的基本技巧,後來在角色及聲音的細分化出現後,特別是德奧華格納一派歌劇興起後,花腔才漸次成為某類角色及歌手的專利.事實上除了演唱羅西尼及董尼賽第的作品,很多韓德爾和莫札特的作品也一樣要求男高音具備花腔技巧.以下選來數段網上流傳的片段,希望大家喜歡.

 

Rossini - Almaviva's aria from I act "Il Barbiere di Siviglia";Tenor - Sergey Romanovsky;Final concert of "The III All-Russia open competition of opera singers;Saint-Petersburg 2007(唱得很出色,但最後的高音是原譜没有的!)

 

 

下面的這個版本是跟原譜唱的,這位印尼男高音 Farman Purnama(我猜是一名音樂系學生)也唱得不錯!

 

 

Luigi Alva - Don Giovanni - Il mio tesoro (一流的氣息控制)
 
 
Luigi Alva - Don Giovanni - Dalla sua pace
 
 
 
Mozart's La Clemenza di Tito 1. Se all'impero amici dei (Tito) Ranier Trost, Tenor (Tito) (這個版本不錯,但我比較喜歡Peter Schreier(彼德.許萊亞)只此一次的登峰造極的演出!) 
 
 

 

 

 

 
 
 
 
 

TOP

三張影碟

 

近年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銳意拓展收入來源,除了現在於本地也找得到的衛星轉/直播演出,有關方面還不斷發掘自身的錄影寶庫,將一些過往經典的演出數碼化推出市場,辜勿論動機如何,一眾樂迷又可一飽耳目之福是肯定的.近日剛收回三張早前借予友人欣賞,由大都會製作,DG出品的影碟,覺得值得在此介紹一下,大家有興趣的話,香港兩間最大的唱片鋪古典部是有現貨或可代購的.

 

這三張影碟所載錄的,分別是1983年大都會百週年紀念音樂會,1991年大都會遷往林肯紀念堂25週年演唱會和1996年大都會慶祝李汶25週年的紀念音樂會.可貴之處是這三個製作幾乎已嚢括當世最響亮的音樂家名字,是此一不可再的音樂盛宴,由於涵蓋的年代接近16年,當中亦可看出歌劇紅伶們新舊交替的情形.在這種大型的場合,大家亦可審視當年眾紅伶在行內人眼中的地位.一般的公式是世界大同的,就是出場演出,要越遲越好,壓軸演出是最高榮譽,踫巧旗鼓相當,還得花點心思間開雙方演出,以防不悅!謝幕自然是企中間的最高貴,地位不彰的只好靠邊站,排位是各家公認的,想爭亦爭不了!DG在盒上的做法倒也聰明,全按眾人姓氏的先後來排!

 

下面還在youtube上找到一些選段演出,大家不妨細心欣賞!

 

1983 - The Metropolitan Opera Centennial Gala

 

Lucia di Lammermoor. Sextet / Donizetti (Roberta PETERS, Loretta Di Franco, Dano Raffanti, Robert Nagy, Brian Schexnayder, Julien Robbins)魂斷南山中的著名六重唱是所有歌劇中有數的悅耳動聽!小弟喜歡的彼德絲當時年紀已不輕,但唱落仍然動聽! 

 

Anna Tomowa-Sintow; Elvira's aria "Ernani, involami"

 

Nicolai Gedda - Una Furtiva Largrima (Gedda 在行內的地位絶不比三大低,個人技巧更在之上!)

 

Faust. Final trio / Gounod (Katia RICCIARELLI, William LEWIS, Nicolai GHIAUROV)Nicolai GHIAUROV是上世紀後期,一位十分出色的俄國男低音,他亦是大名鼎鼎的芙蕾妮第二任丈夫.Katia RICCIARELLI當年與卡烈拉斯的苦戀更是行內人盡皆知,惜最終勞燕分飛! 

 

Brigit Nisson - Tristan und Isolde "Wie lachend sie mir Lieder singen" - 絶世華格納女高音尼爾森以65歲高齡唱出崔斯旦與尹索笛的名曲!

 

Eva Marton - Turandot(杜蘭多). In questa reggia / Puccini  Eva Marton 本來是東歐國家的得獎運動員,後來始成為歌唱家,她的聲音帶點灰宏磅礡的氣勢,曾被譽為尼爾森的接班人,可惜她始終未能達致尼爾森的級數!

 

Kiri TE KANAWA-Le nozze di Figaro. Dove sono / Mozart 費加洛婚禮中的伯爵夫人可算是卡那娃的一夜成名之作,她唱來駕輕就熟!

 

 

1991- The Metropolitan Opera Gala

 

June Anderson - Je Suis Titania - Ambroise Thomas - Mignon 瓊.安德遜是今日少有的美聲高手,可惜唱片量奇少!

 

Mirella Freni - Io Son L'umille Ancella - Cilea - Adriana Lecouvreur 芙蕾妮向被譽為永遠的蘇珊娜及咪咪!與巴伐樂提是同鄉傔同們師兄妹,行內地位超然!最後高音的圓滑度盡顯功架!

 

Kathleen Battle - Ah Tardai Troppo - O Luce di Quest'anima - Donizetti - Linda di Chamounix 芭圖也許中低音薄弱,輕抒情女高音中,技巧較她好的亦大有人在,但她的確是一位標緻的美人,出落大方的舉止,歌聲中輕聲的耳語,絶招極弱音,加上詮釋功夫到家,不單彌補了部份缺點,亦為她贏得不少歌迷歡心,下面的一幕演出,更為她帶來一項傑出演唱的艾美獎!

 

Samuel Ramey : The Impossible Dream from Man of La Mancha 出生於美國的Samuel Ramey 是一位極其出色的bass-baritone,他的音域廣闊,連花腔也在行!他所唱的The Impossible Dream是眾多版本中令人最感動的,初聽還教人有熱淚盈眶的感覺!

  

James Levine's 25th Anniversary - Metropolitan Opera Gala

 

Gabriela Beňačková - Dvořák's Rusalka "Mesicku na nebi hlubokem" :Rusalka(水仙子)故事基本與人漁公主一樣.這套劇絶對是歌紅劇不紅的經典代表,當中的Song to the moon已是所有女高音必學之選!

 

Ruth Ann Swenson - Je veux vivre - Gounod's Roméo et Juliette

 

I Lombardi June Anderson Carlo Bergonzi Ferruccio Furlanetto - 當日已屆退休之齡的Carlo Bergonzi是代替患病的巴伐樂提演出的,在行內評論家的圏子中,他享有的地位與Alfredo Kraus睇齊,均優於被過份吹捧的三大!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5-7-2011 01:07 發表 Erna Sack - Voices of Spri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MyTQrc4RI&hd=1      Erna Sack - Ciribiribi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PoPCMFOdPM&hd=1   ...

 

多謝louis兄介紹!  Erna Sack亦算是一代高手, 在聲樂方法上, 她與Lily Pons都可算是橫唱法的代表, Galli-Curci則是直唱法的代表! 不過, Erna Sack的氣息支援功夫少了點變化, 擺脫不了喉嚨的部份制抓, 以致高音有點凝滯, 靈活性稍不如Pons就是了!  

TOP

Lucia di Lammermoor (魂斷南山 / 嵐嶺痴盟)

 

闊別香港舞台十七年之久的美聲歌劇 - Lucia di Lammermoor,將於6-8.1.2012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愛聽歌劇或古典音樂的朋友不妨留意還有沒有票子賣吧!

 

這一套歌劇是意大利美聲歌劇大師.董尼賽弟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的畢生傑作.劇中各個聲部,包括合唱部份均由優美的詠嘆調及樂曲組成,說是一場美樂盛宴一點也不為過!此劇近三十年來,更已成花腔女高音的扛鼎之作,當中女主角瘋癲一幕,則更素有"女高音殺手"之譽,花腔女高音所有的音域及炫技幾乎都用上了!

 

以下選來劇中Lucia好友Raimondo的詠嘆調"D'immenso giubilo-Dalle stanze ov'è Lucia" 供大家欣賞,是一首旋律十分優美的男低音詠嘆調,由小弟十分喜歡的歌手Samuel Ramey演繹!

 

 

 

至於著名的六重唱,選了當年其中一個best cast給大家欣賞,真是粒粒巨星(Kraus, Sutherland, Pablo Elvira, Plishka),個個獨當一面!可惜那時的蘇澤蘭只得全盛期的八九成功力,而這位史上其中一位最佳的Luica,亦已離開塵寰一年有多了!

 

最著名的Lucia - Mad Scene則選來1960年蘇澤蘭的版本,她與Callas之後,我就只聽June Anderson的版本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6-1-2012 01:36 發表 Lucia di Lammermoor, 'The Mad Scene'  - Amelita Galli-Curci: Donizetti   Galli-Curci 撚花腔係撚得靚過 Sutherland, 但係感情、意境 Sutherland 就贏 Galli-Curci 九條街都唔止, Suth ...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5-1-2012 23:50 發表 Joan Sutherland 真係癲得夠哂勻循, 唱功同演技都係一等一, 好嘢, 多謝虎榮哥好介紹!!!  搵到佢幾個 Mad Scene: 1959 Live Version: Il dolce suono... Ardon gli incensi   &nbs ...

 

多謝介紹!

 

剛看完在港上演的Lucia di Lammermoor, 感覺不差, 現在寫緊回顧, 遲下再同大家一併切磋討論!

TOP

滄海遺珠.蘿伯特.彼德絲(Roberta Peters)

 

前文講到魂斷南山(Lucia Di Lammermore),提及音樂史上最佳的Lucia,今天翻看家中唱片及影碟,忽然醒起遺漏了美國甜心,素有花腔閃電快槍手之稱的蘿伯特.彼德絲(Roberta Peters),她的Lucia錄音亦是其中一個絶佳版本,值得向大家推薦.

 

 

蘿伯特.彼德絲(Roberta Peters)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普通紐約市家庭,早於1980年代初已淡出歌劇舞台,至今雖已達82歲的高齡,丈夫亦剛逝世,猶熱衷於週遊列國的教學工作,在面書(facebook)上還可找到她的蹤影呢!她的嗓子屬於舒情花腔女高音中最輕快和最高的Soubrette嗓,能輕鬆應付快速而綿長的裝飾音及最高音,音色浧光斂艷,彷如珍珠貝母上所幻出的一抺霞彩,與蘇澤蘭或安德遜彷如凜冽清泉或冷凍銀光的音質有點分別,端的變化萬千,十分耐聽.她由男高音Jan Peerce啟蒙,受業於著名聲樂教師William Herman達六年之久,她亦是由這位老師引薦入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說起大都會歌劇院,現今的林肯紀念中心並非原址,而在上世紀搬遷前最後稱霸大都會本座的花腔女高音就是她!她一生演出過的劇目及角色超過二十五個,包括:

 

1.        魂斷南山(另譯岩嶺痴盟)
2.        夢遊女
3.        拉克美
4.        唐帕斯誇萊
5.        西維爾的理髮師
6.        愛情靈藥
7.        魔笛
8.        唐喬望尼
9.        費加洛的婚禮
10.      女人皆如是
11.      費達利奧
12.      奧菲歐
13.      荷夫曼的女子
14.      玫瑰騎士
15.      拿索斯島的亞里阿得
16.      假面舞會
17.      法斯塔夫
18.      弄臣
19.      羅密歐與朱麗葉
20.      曼濃
21.      茶花女
22.      波希米亞的情人
23.      蝙蝠
24.      風流寡婦
25.      國王與我

 

除了一些較重型的戲劇花腔角色,她幾乎已唱遍輕舒情花腔女高音最艱深的曲目.可惜她一生並未獲邀前往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登台,就像網球王者.波格一生未能染指法國紅土網球賽冠軍一樣,誠為憾事!以下再選來一些剛在網上找到的選段供大家欣賞!

 

Vincenzo Bellini - I puritani (海盜)& La sonnambula (夢遊女)- "Vien diletto" & "Ah! non giunge" (Roberta Peter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VFsrqETjCk

 

 

 

 

 

 

 

彼德絲並未在舞台演出過.諾瑪這個戲劇花腔的重量級劇碼,但在一次個人音樂會當中,她以六十四歲的高齡唱出了”聖潔的女神”(Casta Diva)這首詠嘆調,令人對她的嗓音保存功夫無比驚嘆!

 

 

TOP

雜談 5

 

異曲同工

 

最近回顧過往看過的音樂會,翻了翻留下來的場刊,看見了芭圖(Kathleen Battle)的一本,聮想起近日看到的一則娛樂新聞,不禁會心微笑!

 

記得那年頭,芭圖剛因耍大牌與大都會歌劇院鬧翻,給開除了!由於早已名成利就,她也就樂得來個順水推舟,周遊列國開音樂會,擺明車馬“抓真銀”!當年香港的一站由於是臨時加插,宣傳不足,票房相當慘淡!(註:按行內規矩,像她這樣的頭牌,動輒起碼要提早二/三年預約演出和做準備的.)不過愛耍性子是一回事,她對欣賞自己的觀眾是從來不會虧待的.她整晚的演出不過不失,偶有神來之筆,但明顯中低聲區相當薄弱,故此選的曲子多避重就輕,屬中高聲區.她連續encore了六/七首歌曲尚意猶未盡,倒叫我和同行的友人有點受寵若驚!

 

說回正題,芭圖演出時最為人垢病的就是那招牌式的包下巴動作(請看下片00:47; 01:16; 01:36; 2:10),曾幾何時,我只以為這是她個人下意識的小動作,直至近年對聲樂這門學問有更進一步的理

 

解,才領會這是一個歌者百份百有意識的作為!她這個動作其實是將下齶有意識地向下放鬆再往前稍推而形成,這樣一來,聲帶及喉頭的一組肌肉就不會再受到壓逼,加上後頸的一組咽壁肌肉開始運作,氣息於是能夠很順暢地通過聲帶再進入頭腔的超高聲區,發出漂亮的高音,這種種的肌肉協調都是經年累月的訓練成果!近日側聞台灣歌手楊宗緯入錄音室時(若不認識他,請看下面的一條片子),為求獲得更高的音域,喜歡把一粒糖卡在下唇與下門牙之間,這個做法的原理和效果其實與芭圖的包下巴異曲同工!其實巴伐樂堤和蘇澤蘭一樣有這種小動作,只是他們修飾技巧較好,沒有像芭圖般做得明顯罷了!

 

 

 

雜談六

 

九陰真經.華山劍.氣二宗

 

近日與友人聚舊,言談間得悉,其聲樂學生出現聲音太靠後及氣息散亂的問題,我主張他先教她一點德奧面罩的方法以改善這方面的習慣,到有一定基礎,才改用較難掌握的美聲“氣泡音”及“吸唱”等方法來畫龍點睛,改善高音發放及氣息整體的支持,這條路子我見人走過,是行得通的.

 

提到意大利及德奧兩大聲樂流派,總覺得意大利美聲一派雖然處理傳聲及高音有獨到之處,但由於較難掌握,其實一般不太適合初學者或領悟力不高的學生,屬先苦後甜型;而德奧學派則因有採用面罩的部份技術,對練習聲音集中及咬字相當有用,加上基本功較易掌握,可於短期內擴展音域,獲得不錯的成果,說起來倒有點像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藏於倚天劍身內的九陰真經入門捷徑,屬先甜後苦型. 事實上,早前亦有一位老教授指出,德奧及美聲這兩個學派就好比華山派的劍.氣二宗,一邊有招式(德奧),一方有內力(美聲),要將兩者的長處螎會貫通,方能天下無敵!他認為德奧學派的面罩技巧是不可全廢的,因為它有助聲音集中,將聲音變得明亮,而且應付花腔兼有一手,頗適合唱法國及德奧的歌劇,若太徧重意大利美聲,學得不好,就會喉聲儘現!事實上,有一派美聲分支就是主張用“oh”(阿)聲母轉換的方法來“cover”(關閉)進入頭聲及高聲區,較果雖然還可以,但音色會相對變暗!但是如何才能將德奧學派與意大風美聲結合呢?答案在一個聲音的中轉區!德奧學派中的夏理亞萍,艾德曼及汪德利希似乎已一早發現此秘密,練成獨狐九劍,威震聲樂武林各大派!

 

不過,據近年觀察所得,德奧學派透過規範化的教授和訓練,再經由音樂學院有系統的傳播,已有主導市場之勢!美聲一派因師徒制(意大利傳統)的沒落,已無復惜日光輝.現時西歐及北美懂得教授美聲的人才已漸見花果凋零之勢!一個擺明是花腔女高音的學生,在大名鼎鼎的朱莉亞學院學成回國,竟然會變了普通的抒情女高音,細問原因,竟然是老師不懂如何教授美聲克服超高音的技巧,只會教她較容易掌握的面罩唱法的那一類東西,畢業後,除了抓到個騙得吓人的學位,專業上就只好變成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抒情女高音了!然而東歐及中國的情況似乎好一點,起碼在東歐的俄羅斯,羅馬尼亞和現在的中國仍然有人識得教美聲技巧!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