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as755935 於 11-3-2011 14:08 發表
也沒說因為硬所以才欣賞她的呀.說過,孫家馨是兼具強弱明暗的range的,尤其高音的漸強漸弱,很有功柢,孫家馨文革前的輕巧也是很了得的.西洋歌劇也有強硬的不是?卡拉絲莫那哥豈不硬? 論戲劇性和技巧性,孫不能和卡拉 ...
as755935兄你好, 很高興又有一位古典音樂同好加入討論!

多謝你找來張立平的錄影與大家分享, 看來她的普西尼劇目比威爾第劇目要好一點, 不是她的茶花女不好, 只是她的咪咪, 蝴蝶夫人及托斯卡更好! 我相信她保有茶花女這個劇目的時間亦不會太長, 真系要聽就襯依家!
我看你懂得分柝聲音的強弱明暗, 中低聲區及琶音技術等細節, 想必亦是學唱之人, 自有一番見解, 我下面的一些觀點如有不恰當的地方, 還先請見諒!
呢度大家都是音樂愛好者, 有時雖然大家有不同意見, 不過大家在這裡都是著重理性討論的, 所以請不用介懷!
我見你之前畧有提及卡拉絲失聲倒嗓的事件, 我想補充的是箇中原因好多, 問題相當複雜, 並不單純是技巧上的問題, 不過大緻可歸立為四點:
- 過度練聲 - 卡拉絲雖然是舞台上的女皇, 但她有非常嚴重的神經緊張, 這點倒跟科雷里有點相似, 加上追求零瑕疵的態度, 為使舞台表現萬無一失, 據記載她是每天自己彈琴練聲8小時的, 人聲是最細緻脆弱的樂器, 怎經得起她經年累月的過度鍛鍊!
- 身形暴瘦 - 為達致舞台完美效果, 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以荷德莉夏萍為藍本減肥, 去掉百多磅的體重, 將自己變成舞台上的美艷女王, 聲音不適應身體轉變, 自然受影響.
- 過度夜生活及小產 - 卡拉絲舞台下的夜生活不斷, 與希臘船王愛得轟轟烈烈, 甚而小產, 加上經常失眠, 身體荷爾蒙的水平長期不平均, 聲音受影響是一定的, 好像早十多年前曾經光芒萬仗的史都德便是因為懷孕影響荷爾蒙的水平, 而引發嗓音嚴重衰退.
- 發聲方法不正確 - 這點是當中最多人談及的, 卡拉絲的歌唱風格的確曾經轉變過, 這點近年的的海盜版錄音已提供了佐証! 但我從不覺得她的師承有問題, 因她畢境是經過撒拉芬等指揮大師教導培養的! 所以她演唱風格的改變是關乎她個人意志的決定, 多於是聲音技巧的缺陷! 事實上除了她, Joan Sutherland的歌唱風格亦曾出現過變化, 當中最為人垢病者為口音問題及吐字不清, 不過我手上有Joan Sutherland 1953年的錄音, 當時她完全是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的, 那何解她日後的風格會改變呢? 答案是關乎她一場大病, 之後令她很著重個人嗓音的保護有關! 這也是一個個人意志的決定, 多於力不從心!
所以我想當我們談及卡拉絲的失聲原因, 還是可考慮多一點, 最好不要單純理解為技巧性問題.
至於她和摩納哥的硬和孫家馨的硬, 我會理解為二個不同層次! 前兩者是戲劇性的聲音, 寛廣度及強度較舒情聲音為高, 當中的硬是生理條件多於詮釋風格, 而後者的硬則是演譯風格多於生理條件!
你提及孫家馨低音薄弱, 其實Kathleen Battle亦好不了多少! 聽完她不同歌曲的演譯, 我覺得她先天條件算是很好, 音域很高, 她的聲音發聲方法比較向前集中, 這就是她聲音蒼勁及穿透力強勁的緣由, 這種特色比較適合演唱德奧及法國的劇目及歌曲, 因為語言特質相符合, 從她多年保有的歌目可見一斑, 而且某程度上這些特色與四川清音、河北梆子和京劇的吐字行腔, 吊嗓子有一定程度的共融, 比較容易結合, 事實上她清脆乾淨的斷音、強弱明暗收放有致的延長音倒令我有點想起法國的Lily Pons!
我覺得她當年成就未能更進一步, 主要問題不在技巧上, 而是在不同曲目的詮釋上, 這個應歸類為文化層面, 又可細分作兩部份. 第一部份是帶中國口音的問題, 聽Una voce poco fa及一些外國民歌就發現這點, 這會令詮釋打折扣, 地度生活環境是解決口音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如果當年她可以在歐洲再深造一段時日, 她的這個問題可能早已經解決, 現在看來實在有點可惜!
不過當年國與國之間的大氣候, 又有多少個人能力可以改變呢! 唉!
第二部份是歌曲骨肉均稱及風格的問題, 她的蒼勁可以理解為骨, 風格圓潤咬字等可理解為肉, 由於她的聲音非常集中, 很容易會出現骨重肉輕的問題, 說笑講句是骨太露, 風芒太盛, 這正好是一般中國民謠及歌曲的特色, 所以用這種風格演譯<千年的鐵樹開了花>一類歌曲正對脾胃! 但用來唱一些本來柔和的曲目就會失去平衡, 以她的程度要解決相當容易, 只要留意咬字及將音色稍微改變便行了, 不過她身處文革的時期就有點時不我與了, 她若用柔和的風格演唱歌曲, 壓根兒就不符合政治大氣候, 可能會捱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