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古典音樂交流室

引用:
原帖由 Potato 於 27-8-2009 00:37 發表 同意!今日仍有不少人混淆音樂劇和歌劇。虎榮兄個list,我建議可加入Les Miserables(我最愛的musical )

 

系WOR! 漏左孤星淚添! 依家加返上去,依家就真系中西合璧,十全十美!

 

引用:
原帖由 Potato 於 27-8-2009 00:40 發表 犀利犀利!繼續講啊,虎榮兄~

 

呢門好次你熟過我wor!比d時間我温吓書,遲吓可以再講多少少!

TOP

引用:
原帖由 細拉 於 12-9-2009 18:15 發表 P.S.  睇左呢個貼超過一個月,一直唔敢搭爹,因為見呢個題目參與者真係高手如雲,益發顯出在下 VERY 渺小。不過 .... 大家份屬老餅,有咩所謂在行唔在行?一於整理一下,陸續貼 D 野上黎同大家分享分享。

 

歡迎師兄! , 多得四哥開帖, 我地先可以系呢處吹水啫, 邊有高手唔高手之分, 只要系同好, 就有共通話題啦!    我地等緊你架! 快d post多d 料上黎同大家分享啦!  

TOP

引用:
原帖由 細拉 於 19-9-2009 05:40 發表 不同於聽悅耳動聽的流行曲,聽古琴,我發現需要學如何聽。我也是那一類人,習慣聽賞心悅目、節奏明快的音樂。古琴音樂衝擊著我的取向:聲音的美麗與否,可以有另類觀點。古琴的節奏緩慢,「dead air」位很多,聲音的 ...

 

師兄d評論好正呀! 請繼續發功(帖)! 

 

論音樂類形,我以前都系鐘意動態及幅大較大的編章,年紀大了一點,變得有耐性一點,才開始接觸節奏比較緩慢的音樂類形,現在還是在學習如何欣賞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細拉 於 26-9-2009 17:53 發表 除古琴音樂之外,近年亦學習聽一種非常古老﹝應該超過 1000 年歷史﹞0既聲音:額我略平詠﹝Gregorian Chant﹞《有多種翻譯,例如 格里高利聖詠、吟誦、素歌 ..... 》手頭上有呢兩隻收藏:公共圖書館都有好多有關 CD ...

 

我手上都有一盒葛莉果聖歌!

 

 

基督教在二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累積了數量龐大的儀式音樂,以及許多關於清唱曲的傳說,保留下來的作品,大多是為了傳達祥和寧靜的訊息,讓人進入極度放鬆的狀態,進入至善至美的境地. 葛利果聖歌便是其中一種.習慣繁華都市生活的人,初聽或且會被那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吸引,又或且會被那突然奇來的孤獨感所震懾,我是屬於後者! 但慢慢聽落去,又有另一番味道.

 

好像用唱葛利果聖歌的技巧唱耳熟能詳的民歌或流行曲,感覺是很不同的. 

 

下面首sound of silence 唔知大家覺得如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1yVSuDXk2g&fmt=18

 

 

Tears in Heave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4V3F4iKFps&fmt=18

 

TOP

引用:
原帖由 Delight986 於 26-9-2009 19:16 發表 ﹝Gregorian Chant﹞的確好似有..The Omen 666  1976 http://www.dethorchid.com/dvdcollection/images/omen_666.jpg 個種Feel~~!!!恐怖音樂不一定低沈音樂,或者失機無神嚇一跳~而係個種Feel好似係另類好似就 ...

 

奇實是電影作曲者引用了葛利果聖歌的曲式,所以感覺蠻像樣的! 下面一段文字摘錄自.蘇世賢先生的'一場令人驚駭悚懼的音樂饗宴'一文.出自奇幻特刊'恐怖總動員'一書 .

 

...凶兆的原配樂作曲者為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他是電影公司特地增加製作成本請回來的!在凶兆這套描述撒旦之子降臨世界的恐怖片中,大膽地融合了葛利果聖歌及天主教的彌撒,發展出了一套驚世駭俗的安魂曲,也就是一部屬於反基督的黑彌撒....Ave Satani (聖哉!撒旦)是凶兆的主題曲,是一首由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作曲作詞的主題曲,它的旋律和傳統的聖歌風格並沒有太大差別,特色在於為數不多的男女合唱,時而低沉時而激動,但聽來總是冷漠無情,有種邪教式的盲從暗示,讓人如同陷入了暗黑的深淵,被強大的邪惡勢力籠罩.據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說,他也不太精通拉丁文,所以這些歌詞其實都是從聖歌改來的...

 

Ave Satani拉丁文歌詞大意如下:

 

Sanguis Bibimus Corpus Edimus 吾等飲鮮血.吾等食生肉 

Tolle Corpus Satani 喚醒撒旦的聖體

Ave Versus Cristus 聖哉反基督

Ave Satani 聖哉撒旦

 

下面條Link可以聽聽尼首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題曲,不過夜晚千祈唔好聽!否則發惡夢與小弟無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OkFLdPaoZQ&fmt=18

 

美國還出了音樂特集!

 

 

TOP

引用:
原帖由 Potato 於 7-10-2009 00:23 發表 這個sound of silence好似無咩chanting味。無音樂伴奏會唔會好d?

 

應該唔會! 始終曲式不同! 不過我還是十分喜愛這個版本的sound of silence!   

TOP

引用:
原帖由 細拉 於 12-10-2009 00:14 發表 學聽額我略平詠的同時,在朋友的介紹下,開始聽另一位 12 世紀女性作曲家的音樂,Hildegard von Bingen。維基百科有她的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Hildegard_of_BingenHildegard von Bingen 的音樂,非常 ...

 

聽落去比葛利果聖調簡單一點, 但似乎更平宜近人, 感覺上少了一點空靈, 但多了一點人性! 師兄請多介紹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2-10-2009 01:13 發表 Ave Maria (Gounod - Bach)- John McCormack 191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qH3QUrKno&fmt=18     Bach-Gounod sung by John McCormack and violin played by Fritz Kreisle ...

 

Thank you! 估唔到我偶像Alfredo Kraus後生咁型仔! 佢唱得好好聽!

 

論技巧佢猶在所謂三大男高音之上   ,佢好鍚聲吓,以前每年最多演30多場,唱到70有餘,重可以原調唱海盜的高音D, 可惜唔多鐘意座飛機巡迴演出,唱片亦出得不算多,雖然行內地位超然,但在歐美以外地區,就唔系咁多人識! 唉,佢早幾年已經過左身啦!

 

1914個隻開宗明義抄馬斯康尼o既鄉村騎士的間奏曲,若要選歌劇史上最佳的間奏曲,呢首肯定入三甲,可惜依家個Ave Maria 版本改得麻麻地! 不如聽返原曲重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OvsVSWB4TI&fmt=18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25-10-2009 18:06 發表 Luisa Tetrazzini - 'The Bell Song' from 'Lakme' (191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QOk-XBNzc&fmt=18     Bell Song (Lakme) Amelita Galli - Curci Vic74510 1917   ...

 

剛聽完所有選段,呢首鐘之歌原名是Ou va la jeune indoue,以前是花腔女高音晒冷之作!可惜一直歌紅劇不紅!(因為好難找勝任的女高音! 其實卡拉絲及蘇澤蘭的版本都ok!)此歌出自法國作曲家德利布(L. Delibes)的歌劇.拉克美(Lakme).故事以印度為背景,描寫英國士官與印度婆羅門女子拉克美的悲劇戀情.由於歌手必須模仿鐘聲,故有鐘之歌之稱!

 

小弟一向是超技派崇拜者,所以減去錄音不佳及美貌(Lily Pons會好著數 )等因數影響,我還是會將Galli - Curci 的版本排第一,因為她是咁多個版本唱得最好,不單高音到位不緊張,而且十分靈活游走於各個音符之間.Lily Pons的最高音明顯有點緊,加上她的氣音太多(以前d帖己提過),我有d唔鐘意,所以放她在第二位.初聽Militza有點驚為天人的感覺, 但愈聽愈不對路,她初段的高音無疑很靚,但最尾的一粒高音就出現不夠氣,用力衝上去的情況!整段唱來死實實的,欠決音色的變化!所以派佢落第三!Gitta的音準無問題,但整段她唱得很用力,不段用力冲擊桑門(聲帶),各處高音不單有點吃緊,還有用力衝上去的情況,因此得第四!Luisa Tetrazzini的那段錄音太差,可能影響客觀評審!

 

 

  1. Bell Song (Lakme) Amelita Galli - Curci Vic74510 1917
  2. Lily Pons - Bell Song
  3. Militza Korjus - Bell Song from Lakme
  4. Gitta Alpar - Bell Song from Lakme
  5. Luisa Tetrazzini - 'The Bell Song' from 'Lakme' (1913)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13-12-2009 23:21 發表 Fritz Kreisler plays Thaïs-Meditat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un_YIawX-E&fmt=18       Leonid Kogan plays Massenet - "Meditation from Thais"   &n ...

 

很優美的選段! Thank you Louis兄! 

 

不知上帖中的擺位是否也是Louis兄的心水次序?

 

上高咁多個版本, 毫無疑問 Kreisler, Kogan 及Elman應入三甲. 理智及技巧上我會首選Kreisler的版本, 但情感上我總覺得他這個版本有點"火氣", 寧取Kogan的現場演奏版本, 雖然youtube上留言的人不大喜歡Kogan的version, 但多數基於這版本與他本來的演奏風格不合有關, 我倒認為這個版本聽落較易入耳! 若論較果, 我感覺Kreisler彷彿呈現了一個飛翔中的青春靈魂, 而Kogan則展現了一個睿智之魂!我對器樂的認識只屬BB班級別 , 所以要翻聽幾次先掌握到少少分別!有出錯的地方請各位多多包涵!   

 

TOP

昨日在電視上看了一回RTHK的節日音樂會重播, 他們一如既往, 選唱了Handel的Messiah (彌賽亞), 看罷覺得在此不妨畧作介紹.

 

現時在香港, Messiah多在聖誕節時演唱, 但在外國, 這套曲目其實沒有特定演出時間, 亦有專誠在復活節演出的安排, 因為Messiah其實是由三個音樂編章所組成, 包括最常演出的降生樂章, 受難樂章及復活樂章, 涵蓋基督的一生, 所以歌詞亦是源自當時的英文版聖經; 而每一個樂章均由絃樂, 獨唱及合唱組成, 由於當中的詠嘆調(aria)及合唱均要求歌者具備一定程度的花腔技巧, 所以並不容易應付, 但比起威爾第及羅西尼的花腔曲目, 韓德爾似乎更體貼人聲, 所以大音程的跨跳並不常見.

 

最前面的降生樂章因為經常在聖誕節演出, 且多為足本, 所以曲目最為人熟識, 相反第二及第三樂章多數只是選段演出, 只有在復活節等節日才有機會足本出現, 所以曲目較少人認得, 只有當中最出名的Hallelujah大合唱最為人熟識, 其實這個字即是讚美上主之意, 當中的"lu"就是上主/上帝之意, 所以大家會發覺合唱團一定會將重音或重點放在四個音節中的第三個. 或者很多人會奇怪為何音樂會上, 一到演出這首曲子的時候, 會有全場起立致敬的傳統!? 這是有典故的, 話說當年韓德爾在意大利學習及出名之後, 便受英國皇室之邀往英國發展, 而Messiah (彌賽亞)便是受當時英王委約而創作, 當年他僅花了數月時間便完成這震古爍今的曠世曲目, 首演時英王當然為貴賓廂座的座上客, 當他聽到Hallelujah(哈利路亞)這首曲子時, 因為太感動而不期然站立起來致敬, 自此以後眾人紛紛效法, 於是便養成了這一個傳統. 有一些人會誤以為這首曲子是Messiah的結尾, 其實不是的! Amen (阿門頌/阿孟頌)才是整套曲目的結尾合唱樂曲, 而整首樂曲的歌詞就只得Amen一字!  

 

下面的選段希望大家鐘意!  由於之前己介紹過CD推薦版本, 在此不贅了!   

 

1. Comfort ye & Every Valley

Comfort ye 是傳統的宣敍調曲式, 即詠嘆調的前段, Every Valley才是詠嘆調部份, 除了開首的音樂編章, 沒記錯(現時無樂譜在手! )這首曲子是整套曲子的第一首人聲作品, 由於對往後的整體印像有所影響, 所以男高音通常會緊張一點! 下面選來Hogwood, Philip Landridge 及 Jon Vickers的三個個版本, 大家可以感覺到不同的演譯方式! 前兩者是典型的Messiah男高音演譯方法, 技巧純正, 我亦十分喜歡新加上去的裝飾音, 但是Hogwood唱起來的感覺太柔太虛, 還不如Philip Landridge 實淨, Jon Vickers的一錘定音風格聽來過癮, 既然是上天向世人宣告基督降生的信使, 當然權威式的演譯應作首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hy2SRHqpuQ&fmt=18 Hogwoo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7wGlv50RRU&fmt=18 Landridg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URliKoAdQM&fmt=18 Vicker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uGCyCQ4760&fmt=18 Vickers

 

2.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OBTXWJMOwc&fmt=18

 

3. 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AWOsSZ9OkY&fmt=18

 

4. Rejoice Great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2CcxJyg49s&fmt=18 Sara Macliver 把聲真是青春無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NBosBnAeNg&fmt=18 Edita Gruberova Gruberova的高音技巧較Macliver好, 但這個版風格有點舊, 她看來亦已有點美人遲暮,

兩個版本, 論唱功我會選Gruberova, 論詮釋風格會選Macliver版本

 

5. And He shall purif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1xABcKjux8&fmt=18

 

 

6. Halleluja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6_nJ11BgTE&fmt=18

 

7. 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yHeUdBQDxQ&fmt=18

 

8. The trumpet shall sou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YTQ6gpcuYA&fmt=18 Alastair Mil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Ysls-s4GIw&fmt=18 Jerome Hines

我最喜歡的Howell版本找不到, Hines的聲音夠強勁, 但有點粗糙, Miles雖然不錯, 但有點緊張, 處理細節位有點漫不經心, 不夠細緻!

 

9. Worthy is the Lamb that was slain & Ame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CDa8XorgNM&fmt=18

 

TOP

當時很多閹割男高音因為自幼家竟貧窮, 唯有引刀一快以博得一個接受音樂訓練的機會, 冀望將來當上紅伶出人頭地, 不竟是社會風潮下的不人道產物, 當真正的男高音興起及社會經濟大幅改善後, 閹割男高音於二十世紀初末落後, 幾已絶跡世界歌壇! 但他們迷一樣的聲線還是吸引了一班音樂愛好者及支持者, 透過一系列的研究及訓練, 一批不須苦練神功( )而仍能發出近以他們音質的countertenor (高男高音; 另稱假聲男高音)便應運而生. 近二十年, 歐洲興起一片古典風尚, 由於高男高音的音色十分適合演譯古典浪漫或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 近年他們的發展空間擴展了很多, 尤期是在英倫等高男高音的發源地. 若數歷來最出名的countertenor, 英國的Sir Alfred Deller的成就, 肯定位列前矛! 他可算一門雙傑, 他兒子亦是一位古典歌手. 以下選來數首他的作品, 包括現場演出, 他的音色明亮寛廣, 技巧出眾, 出來的效果令人訝異非常!

 

Handel - Messiah "He was despis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P4JSVMBdZg&fmt=18

 

Anonymous - Have you seen but the white lil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ywx4Yl2M3A&fmt=18

 

Greensleeves - 真系唔講唔知, 呢首咁出名的民謠是出於英國都鐸皇朝的時期, 作曲者不明, 但有傳是英王享利八世寫給Anne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41O5J-EIGU&fmt=18

 

Heny Purcell - Sweeter than Ros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k2rJVXJp8g&fmt=18

 

Henry Purcell - Music for a whil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rOXaDeFeD4&fmt=18

 

Dowland - Flow my Tear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5C1jX0P28k&fmt=18

 

Handle - Ah! stigie larv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04zo0jQuHk&fmt=18

 

TOP

今天看新聞, 得知現今碩果僅存的指揮大師.小澤征爾 (Seiji Ozawa) 先生因為患上早期食道癌, 所以取消未來半年的演出, 包括在維也納國立劇院的告別演出,  希望他早日康復, 再執指揮棒!

 

記得1994年12月4日有幸欣賞他與波士頓交響樂團來港演出.安魂彌撒曲 ,擔任獨唱的無記錯是金毛獅王.大都會歌劇院御用男低音.Paul Plishka.當晚全院滿座,座無虛席,那次音樂會是我在香港看過其中一次最高水平的演出.波士頓交響樂團當時的絃樂音色雖然尚未做到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境界,但於高潮處,仍能拚發出如蒸騰火燄的氣勢!Paul Plishka的實力更不用懷疑!座在樓上側翼的我剛好對著大師的側面,整晚看著他出神入化的指揮技巧,簡直樂透了!

 

事實上,一般指揮與樂團的默契是在平日操練中建立,演出水平亦是由此點滴積聚,所以在演出時,指揮只要將平日練好的或修訂好的展露出來,在適當的時候給與指示及掌控樂團的演出已足夠,甚少會花時間在指揮技巧的修飾上,甚至連如何美妙地揮動指揮棒亦不大在意,所以樂團指揮的動作往往是沉悶乏味的.但小澤征爾先生並不認同這種指揮高高在上的做法,除了做好指揮的份內事,他認為指揮亦是其中一名演出者,應同時顧及觀眾的視覺及聽覺感受,為此他曾特別跟老師學習揮動指揮棒的修飾動作,在每一個重要指示間,他會加上很多閱目的肢體指揮動作,務求令觀眾獲得最高的享受,如此體貼觀眾的大師十分難得,大家有機會一定要找他的錄影看看!超爽的!

TOP

小澤征爾 (Seiji Ozawa)

 

2002 Vienna New Year's Concert - Johann Strauss II "Die Fledermaus" Overtur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Eg5NjuW5Wo&fmt=18

 

Tchaikovsky Symphony 6 BPO Live 2008 Vien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Pvts94L64I&fmt=18

 

1998 OC- Ode To Joy Part 1 of 3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合唱部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t7dVadJRzs&fmt=18

 

1998 OC - Ode To Joy Part 2 of 3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合唱部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1xYoUAtzAc&fmt=18

 

1998 OC Finale - Ode To Joy Part 3 of 3  (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合唱部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JiP1PKdtfM&fmt=18

 

 

TOP

國際歌

 

小時候回大陸探親,那時四人邦尚未落台,改革開放亦未實施,一般老伯性的生活還是相當簡單,除了大城市,一般鄉鎮的市民因為沒有夜生活可言,每天晚上很早便入睡(大約晚上9時),每當入夜時份,街頭巷尾的擴音器總會播一片國際歌,彷彿提醒市民早點回家睡,因為到時連街上的公共電燈也會關掉,年青一輩當然覺得還是太早,所以很多還是會留在朋友家,待晚一點才用電筒照明回家.每當晚上聽到國際歌這首歌時,那時的我雖然尚未明白箇中歌詞含意,但總是覺得這首歌很悲壯,不期然想哭出來! 後來好一段日子將這首歌淡忘了,直到看見麥兜的春田花花幼稚園園歌的曲譜,才發現第一句的曲調是出自國際歌的.

 

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與國際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e6rKlu41X0&fmt=18

 

一般人以為這首歌是共產主義的代表歌曲,其實不是的.它本來是一首法國社會主義的歌曲,是法文歌曲.後來俄羅斯十月革命,共產主義興起,將這首歌的歌詞更改了少許,經常引用,才變成了共產主義歌曲的現象,其實在一些西歐國家的社會黨或民主黨派的黨團會議時,還是一樣會唱這首歌的.不過無可否認,現時網上最好的合唱版本還是中文版及俄語版.對這首歌背景及不同版本歌詞有興趣的餅友可往維基百科查看,資料相當詳盡的.

 

中文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5S8rHa6IIA&fmt=18

 

俄語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XBNnpHFDI&fmt=18

 

法語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2F_qFwsORk&fmt=18

 

 

維基百科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9%9A%9B%E6%AD%8C

 

 

 

   

TOP

引用:
原帖由 LouisLee 於 10-1-2010 22:27 發表     呢兩首歌同樣係「關係曖昧」:     《故鄉》張伊雯、柔雲 1953http://www.youtube.com/watch?v=oamB_yI0UdA&fmt=18 長城電影《一家春》插曲       Vs   ...

 

直情系明目張膽咁抄!

TOP

失去靈光的魔笛

 

友人本來買了香港管弦樂團與韓國花腔女高音周淑美聯合演出的音樂會門票,可惜她因為意外受傷取消到港演出,友人於是改變主意,相約一同前住觀看莫華倫早前監製的歌劇製作.魔笛.我們買了ffice:smarttags" />ffice:smarttags" />11月8晚上文化中心大劇院右邊廂座的票子,位置算是不錯.

 

魔笛是莫扎特其中一套最受歡迎的歌劇作品,在香港亦頗為大眾熟識,票房銷售一直相當理想.但當晚入座率只得七成,可能因為是第二卡士演出的緣故(註:一般來說,看歌劇是以第一卡士為最好,第二卡士通常是攝期或為讓第一卡士休息才安排的,當然亦有例外的情況).看罷整套歌劇,再看電視台重播第一卡士的演出,當中不無感慨!

 

歌劇是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顧名思義是以聲樂家的唱做為主,但舞蹈、合唱、舞台燈光效果、戲服設計、指揮及樂團等配合亦缺一不可.事實上今次整體的演出水準還不如94年那次由香港藝術節製作的魔笛!相隔十五年,舞台製作的水準不單沒有進步,還愈見不倫不類,這是魔笛近年製作的通病,這點稍後再談.

 

我們稍先說說唱的部份.

TOP

Tamino是典型的莫札特男高音角色,通徧全場並沒有明顯的超高音或高音C,但對嗓音的強靭性要求相當高,特別是第一幕的著名詠嘆調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因為男高音幾乎一出場便要唱這首詠嘆調,並沒有多少時間熱身或暖嗓子,而且這首曲子難在多個高音Ab前後的男高音過門音(: 男高音由中音區進入頭聲或高音區的過渡位置),加上末後有一小段還要由低聲區一直唱上高聲區,技巧不足者若處理不當,嗓子會很快累,根本沒辦法唱下去.當晚看的演出,艾力.馬戈里一開口便出現暖聲不足的情況!他的聲底較厚和堅實,音質頗沉暗,其實算不上是典型的莫札特男高音,適不適合這個角色見仁見智,不過他經過一兩首曲子熱身後,整晚表現倒十分穩定,算是中規中矩!但看回第一卡士的布魯斯.斯萊奇表演,我會為艾力.馬戈里再加分!布魯斯.斯萊是典型舒情男高音,音色輕薄,本來十分適合演出這個角色,但在電視的重播中,他的演出呆若木雞,沒半分神彩,雖然這次的指揮十分不濟,也不用由頭至尾盯著他來唱罷!他表現之差可與15年前的Mark Nicolson相提並論!

 

Fritz Wunderlich(汪德利希)-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Pamina是相當惹人好感的角色,依娜.杜卡奇的音色不算十分漂亮,有點散(這是天生的音色問題),但技巧十分好,而且還會演戲,是當晚演出最好的歌手!比起黃英,她的演技稍高半線,但論天賦條件則差很遠,黃英算是這次製作國際名氣最大的歌手,出道至今己有14-15年頭,而且足跡已遍及歐美及中國等地,不單拍過歌劇電影,出過唱片,還踏足過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演出Pamina一角,自身亦由花腔女高音轉型為舒情女高音,是次演出可謂駕輕就熟,她的音色明亮,技巧札實,明顯將拍檔布魯斯.斯萊奇壓下去,看來正處於歌手的高峰期,能否更上層樓,則要看她未來的演譯詮釋功夫進度如何!這是她目前最大的弱點,但比起當年的Ana Rodrigo一點也不差!

 

Papageno這個鳥人的角色是魔笛中最廣為人知的角色,其次是夜之后.他的鳥人之歌十分動聽,記得以前香港中小學的音樂課亦有教授這首歌,不知現今是否已刪掉!15年前在港演出這角的Francois le Roux是國際駐名的男中音,不單音色洪混,而且演得活潑!今次莫華倫請來的第一及第二人選都稍有不及!先說作為第二卡士演出的孟浩文,他現時是在港定居的美國聲樂家,論聲量及活潑程度,他都不如Francois le Roux,但他的演出十分穩定,沒有明顯錯失,較第一卡士的保羅.阿明.艾德曼還要好些!保羅.阿明.艾德曼已不是第一次訪港演出,不算稀客,但他的音色及演出總給人一份單薄的感覺,欠缺壓場的威勢!比起他那大名頂頂,與舒雅茲歌夫同期的父親差遠了,他們二人還與卡拉揚聯手錄製了不朽的玫瑰騎士呢

 

Anton Scharinger - "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鳥人之歌)

 

TOP

Queen of Night相傳夜之后這個角色是莫札特為了映射討厭的外母大人而寫,當中最著名的華彩樂段便是模仿她的咆哮聲而作!夜之后這個角色的出場時間相當短,約二十分鐘左右,當年的絶世女高音卡拉絲Maria Callas便是因為這個緣故拒絶演出這個角色,要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會多一個經典版本傳世!可惜!可惜!其實夜之后的兩首詠嘆啁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是十分難唱的,所以要分開上下兩個半場唱,除了當中著名的高音F,尚有數不清的快速倚音及琶音,連綿不斷的上行音,女高音很容易在此處落馬及唱壞聲!15年前在港現場演出這角的Elena Brilova令人不生難忘,畢竟她當時已是意大利米蘭拉史卡拉歌劇院招手的對象,她的音色相當明亮,高中低聲區統一得不留痕跡,所有高音及快速樂段應付裕如,連唱最高音High F亦猶有餘刃,唯一可挑剔之處是她唱得太鬆容,欠缺了一點戲劇張力!相反這次請來的葉卡捷琳娜.列欣娜及米瑪.布里甘蒂明顯有點標梅已過,音色過於徧暗,心有餘而力不足.米瑪.布里甘蒂的高音域音量明顯較中低音域細了一截,是聲區未能完全統一的特徵;而且在唱第一首詠嘆調的末段上行句時,還出現了明顯的疵漏,這點我倒不會怪她,只會怪那不知所謂,不懂聲樂為何物的導演保羅.卡蘭Paul Curran.因為第一幕出場時,她們是被吊下來的,言則整個人的重量只由鋼絲及支架支橕着,一般在這種情況,丹田會受壓,要唱出夜之后的高難樂段會加培吃力,甚致無從發力,出現問題是預料之內.這種設定對一般演員或集舞出身的保羅.卡蘭自然不是難事,但對聲樂歌唱家者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作為一個導演,特別是歌劇導演,他首要的任務是要舞台一切配合歌者,令其唱出最佳效果,而不是為他們製造麻煩或以歌者作為個人舞台理想的實驗品!在這方面,保羅.卡蘭顯然並不稱職!

 

Luciana Serra - 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Elena Mosuc -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

 

 

 

Sarastro大祭司撒拉斯特羅的涵蓋音域相當低,一般男低音,特別是年青的男低音,並不容易處理得好這個角色,今回的米卡.卡列斯及戴志誠表現稍遜於當年的Jaakko Ryhanen,米卡.卡列斯現時還是太年青,在最底音處還是有點免強,他的聲音還有發展空間,若在十年八載後才唱這個角色會好得多.至於載志誠則看來有點失準,側聞今回是帶病演出,所以不可強求.

 

Speaker of the Temple and Monostatos來自中國扮演神殿智者的唐景端唱得不錯,相反先後兩次出演莫諾斯塔托(大祭司僕人)盧思彥頗令人失望.十五年間,唱功不單未見絲毫改善,還有退步之嫌,譚天樂的演出令人放心得多,但聽他的聲音,在高音區似乎有點壓力,據聞他一月底將出演董尼賽第的聮隊之花(軍中兒女)的男高音角色,需要挑戰9個高音C,且拭目以待他會否像當年的巴戈諾蒂一樣震驚武林吧!

 

Papagena and Three Ladies第一卡士中唱巴巴基娜的表演並不理想,有點手忙腳亂的感覺,反而第二卡士的嚴偉演出十分穏定,保持水準.最後三待女中的葉葆菁相當搶鏡,不單聲量及音質均為上乘之選,一出聲已將其餘兩人比下去,難得的是她的花腔頗佳,前幾天看報紙,得知她有意往歐洲發展事業,希望她能夠順利吧!

 

縱觀整體表現,這次的製作的5個主要角色中,有4個不如94年的製作,實在有點令人失望.若以同樣價錢買cast1或cast2的票子,筆者倒覺得cast2是較為物有所值的.

 

TOP

這次演出的伴奏為香港管弦樂團(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樂團自Edo De Watt出任樂團總監及指揮後,經歷了鐵的紀律及鋼的意志洗禮後,團員的氣焰已矮了一大截,水準亦由過往欠缺平穩及個性,貌似神經刀漢,脫變成標緻姑娘,出落得頗有大家歸秀的風範,以前愛理不理的彩排態度好像亦改善了不少.所以今回在毫不稱職的指揮帶領下,還能大體把握到演出重心,比諸以往一定錯漏百出(筆者數年前與友人一同觀賞本地歌劇的演出,伴奏的亦為香港管弦樂團,那時艾華度尚未就.友人是行內人,他那時發現小提琴部竟然有人速度出錯,拉快了起碼兩節樂段,專業樂團出現這樣的錯誤,絶對跟平日演練的態度有關!)今回的指揮亞理.海邁萊伊寧(Jari Hamalainen)是芬蘭人,說實話十分差勁.不單入拍出cute(指示)有問題,整體風格模糊不清,本應生龍活虎的樂段,顯得無精打彩,最重要是與台上演出的歌手接近零交流,難怪第一卡士的布魯斯.斯萊奇(Bruce Sledge)整晚放著對手黃英(Huang Ying)不理,徧徧目不轉睛釘著他不放.

 

三十年幾許往事

 

說到導演的角式,可說是現今歌劇舞台製作的靈魂人物,他們雖可說是呼風喚雨,但當中真正懂得音樂及歌劇的又有幾人?其實自上世紀八十年待以降,於短短三十年間,我們已經歷歌劇舞台三個世代的演變.在整個八十年代,紅伶在歌劇舞台上還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對於導演及指揮還有最終的決定權.在八十年代尾至九十年代,隨著多名叱吒多年的的絶世紅伶飄然引退,他們的影響力亦江河日下,指揮界在舞台上的影響力開始達到巔峯,隨著小澤征二,李雲,穆迪等新生代指揮的成熟,歌劇舞台的權力重心開始由指揮主導,這亦推遲了舞台導演君臨天下的時代整整十多年;但要清楚說明一點,這裡說的並不包括一些超級指揮大師諸如卡拉揚,托斯卡李尼,貝姆,伯恩思坦等人,因為他們的影響力無遠彿屆,不受一般舞台條件所限制,他們是紅伶及樂團朝思暮想要攀附的對象,只有他們回絶他人,又怎會遭到別人厭棄!到了千禧年代,樂壇指揮大師相繼逝世,後繼者亦隨隨老矣,人才凋零,舞台導演終於登上歌劇舞台的王座.這些導演多出生於60至70年代,受著文化浪潮的影響,每以革新歌劇為己任,但他們真正受過音樂訓練或懂得歌劇的卻寥寥無幾,他們往往要求歌者在舞台上做出如舞蹈員般的動作,要有好看的身形(在此不妨說明一下,由於一般的舞台設計擴闊了橫向的視野,所以一個身形正常的演員在台上會顯得畧胖,為了平衡視覺上的錯誤,一般舞蹈員的身形要較正常身形纖瘦,這與我們看電視演員上不上鏡的原理是一樣的.),歌唱質素及技巧再不是主要的考慮恩素,一個當今第一流的歌唱家亦會因為穿不下一件導演認為漂亮的戲服而遭棄用,簡直是本末倒置.(這椿事件的確曾發生,並且轟動整個歌劇界,當中女主人翁還一怒之下走去做胃壁截流手術!),諸如此類的種種莽撞行為實在令人髮指,許多包括June Anderson在內的聲樂家對現時的新派舞台導演敬謝不敏實在是不無原因的!這些導演所謂的改革,其實是在革歌劇的命!這次魔笛的導演保羅.卡蘭(Paul Curran)是愛爾蘭人,出身舞蹈員,現為挪威國立歌劇院的導演,他犯了新生代導演目無餘子的通病,忽畧演唱質素的優先性,不單作出可能影響演唱的安排或要求歌唱家做出過多肢體動作,而且據聞對舞台上各組工作人員亦不大尊重,常以粗言相向!有傳這與本地製作單位未能兌現承諾,提供一個額外助手有關!

 

迷失國度

 

這次魔笛是本地,挪威國立歌劇院與中國國家大劇院三地聯手製作.當中引入中國或亞洲的文化元素無可口非,所以當見到森木中出現中國十二生肖的圖勝及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等三個常見的動作時,也就見怪不怪.不過文化融合亦應有一個界線,不可胡亂影響劇情背景!在這次製作中,神殿堆滿了中國三星堆的古面具及秦俑,聖殿符號亦由本來應有的契形像形文字,變成家庭遊樂器PS3中的三角形,圓形,交叉及方形符號,真是超現代之至!這種不倫不類的製作風格近年屢見不鮮,實拜那批缺乏修養的新浪潮舞台導演所致!事實上若導演及負責舞台設計的把手有用心研究魔笛的故事背景及歌詞,應不難發現莫札特多次引用了Isis這個在古埃及中代表貞潔的神祇名字,製作歌劇但又不考慮歌詞及故事的上文下理,成積自然是馬馬虎虎!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