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Gundam用乜做能源? [打印本頁]

作者: cmlwts    時間: 26-4-2008 11:50     標題: Gundam用乜做能源?

Gundam 00 的故事內, 係2300年左右.

當時,地球化石能源用盡,

人們去外太空發展.

 

殖民衛星用太陽能.

有冇人知Gundam 用乜做能源?

[ 本帖最後由 cmlwts 於 28-4-2008 12:30 編輯 ]
作者: 阿誠    時間: 26-4-2008 20:57

米諾夫斯基式常溫核融合反應爐
作者: cmlwts    時間: 28-4-2008 12:25

Thank you !

 

唔怪得d Gunam 不用入油.

 

但一爆親咪好大煲(核爆!!!)


作者: George    時間: 29-4-2008 11:50

引用:
原帖由 阿誠 於 26-4-2008 20:57 發表 米諾夫斯基式常溫核融合反應爐

 

誠仔,

 

後生仔,果然有豐富的學識,佩服


作者: londobell2000    時間: 12-5-2008 22:22

引用:
原帖由 cmlwts 於 28-4-2008 12:25 發表 Thank you !   唔怪得d Gunam 不用入油.   但一爆親咪好大煲(核爆!!!)

 

Seems that nuclear fusion would not cause pollution.  What would be given out upon explosion would be H2 + O = water but of course explosion would cuase some damage.


作者: adamying    時間: 14-7-2008 15:36

引用:
原帖由 cmlwts 於 28-4-2008 12:25 發表 Thank you !   唔怪得d Gunam 不用入油.   但一爆親咪好大煲(核爆!!!)

 

呢個問題原作者富野有講過, 在他的想定中, 0079年代核能會係已經能夠好穏定操作及使用, 不會輕易核爆, 所以在08小隊中的一集, 講中將用陸戰型GM做成意外核爆來攻擊自護據點時, 富野發表過不滿的說話.


作者: Delight986    時間: 16-10-2009 11:06     標題: Gundam 動力系統

Gundam 動力系統    

 

尤里·托雷諾夫·米諾夫斯基(Yuri Torenov Minovsky)出生 UC0010 。
UC0012第50屆奧運會。


首先是UC的米諾夫斯基核改良型融合爐 
(Minovsky-Ionesco reactor)

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會
Minovsky Physics Society
在Side 3(L2)成立。

改良型融合爐利用的是可控核聚變,這和裂變不同,核聚變反應必須一直處於極高溫狀態(5000萬攝氏度以上)才能持續進行(當然極高壓也是可以的……只是制造這種高溫比這種高壓容易得多)和裂變反應相比聚變反應要安全和清潔的多 聚變的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氘和氚 反應 生成物是氦核(即α粒子)和水 相對於裂變反應物的钚和核鈾來說無疑是一種理想的能源。

可控核聚變原理
核聚變反應是指在高溫條件下,兩個輕核以極高的熱速度相互碰撞,發生核聚變,形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因必須在極高的壓力、溫度條件下,輕核才有足夠的動能去克服靜電斥力而發生持續的聚變,因此,聚變反應也稱“熱核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
  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氘和氚。氘、氚都是氫的同位素。核聚變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徑之一。用核聚變原理造出來的氫彈是靠先爆發一顆核裂變原子彈而產生的高熱,來触發核聚變起燃器,使氫彈得以爆炸。 

  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條件更苛刻。當兩個帶正電的球相互接近時,它們會互相排斥,只有使用更大的力才能使兩者互相接近。可控核聚變也是這樣,由於所有的原子核都帶正電,當兩個原子核越接近時,其靜電斥力越大。為了使兩個核發生聚變反應,必須使兩個原子核的一方或雙方有足夠的能量,以克服它們之間的靜電斥力。而核子之間的吸引力————核力是短程力,只有當兩個原子核相互接近達到約萬億分之三毫米時,核力才能起作用。這時由於核力大於靜電斥力,使兩個原子聚合到一起,並放出巨大的能量。而米氏核融合爐則是在米氏粒子約束下在融合爐內的狹小空間內產生極高溫度(5000萬∼3億攝氏度)完成以上的反應 當反應所需的環境溫度能夠穩定的維持時反應的條件達成
 這時只需維持的反應物供應氘、氚就能產生動力而其中部分的能量被用於維持反應所需的超高溫和融合爐內的米氏粒子對高溫反應物的約束 對於一部MS來說實際上並不需要太多的能量 相對於聚變反應所能提供的巨大能量 MS所需要的反應物是很少的 基本上一次性裝填的“燃料”就足夠MS以標準出力維持50年的活動時間。

最新的SEED-D里的戰艦使用的也是類似的熱融合爐 不過由於小型化的技術不到家(主要是因為在沒有米氏粒子的條件下使得融合反應爐的體積巨大而無法在MS上使用。

關於誘爆的問題:
可控核聚變不是鏈式反應,反應失去控制的結果就是反應馬上停止,絕對不會像核裂變那樣發生爆炸。 

要完成核聚變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溫度夠高,而且還要核燃料聚在一起足夠長時間。氫彈中是通過原子彈爆炸放出的X射線聚焦之後將氘/氚/氦3加熱到幾億度,同時完成壓縮。這樣聚變反應才能夠發生。MS反應爐中本身燃料數量就很少(本來一台MS就不需要太多的能量),然后還是通過米氏粒子約束的,如果反應爐被破坏,約束條件喪失,反應應該馬上停止才對。如果是使用雷射引發,則需要使用慣性約束的可控核聚變反應 而這種方式需要很多雷射束在不同方向同時轟擊極小的一個燃料球,才能夠完成約束與加熱。所以就算是殖民地雷射炮這種BT武器也不可能完成壓縮的任務,核燃料在引發爆炸之前早就被吹得不知去向。所以即使是就算是殖民地雷射炮也不可能打爆核融合爐。

關於MK-82核融合飛彈:
其原理是把米氏蓄電器中所蓄積的龐大電力轉化成雷射光,被集束於一點的雷射光,在十億分之一秒的瞬間,發出相當於一億度的極高溫。經由此高溫誘發輕核聚變反應 經過壓縮的重氫混合體解放出的能量被轉換為MEGA電子伏特的能量。。。放出一種“類熱輻射”的高熱離子雲/高能電漿雲(也有一定的光電輻射效果 GP-02A的厚重盾牌里面裝有大型冷卻裝置,它有效的抑制高熱對機體的灼傷)在炮管內經由IF力場壓縮然后進行能量聚焦定向發射(這IF也太BT了吧??)


推進系統  
最早的機動戰士由類似於當代的火箭的化學火箭推進器提供推進力.在一年戰爭中,設計師們認識到他們可以利用機動戰士的核融合爐產生的熱量來用於推進;推進燃料圍繞融合爐放置,並由其加熱,然后釋放出來並產生推進力.這一系統提供了數倍於化學火箭的燃料利用率.當傳統的液體推進劑,例如水,氫,氦被採用時,這一機械就被稱為核融合推進引擎.用於大氣或水上的機動戰士可以相對地裝備核融合噴射引擎和核融合超級噴射引擎,這些引擎可以從利用周圍的空氣和水來幫助提供推進力.

  還有一個更奇特的推進系統,它用於移動像小行星和木星能源船隊的船體那麼巨大的物體,叫做核融合脈沖引擎.這種裝置點燃由氦3和氘組成的小球,產生一系列連續的小型熱核爆炸從而推動船體向前運動;這個爆炸力由一個強大的磁場來控制方向.這一系統的燃料利用率驚人地高,它緩慢的加速度使得它一般用於太陽系內的遠距離航行.


這是關於高達動力系統的另一篇介紹


MS力源上利用燃料電池、高效率蓄電池,或原子能電池的緣故,機體
出力總是有其上限,且在持續行動時間上也有其決定性的界限所在.

原本被定位在具高機動力移動炮台角色之MS,以此種程度的動力源來說,也不是不能
夠從事戰斗行動.

然而,由於在嚴酷環境下的實際戰斗,往往需要超過理論數值數倍以上的保守估算,
自護當局便開始尋找搭載於MS機體上,並足以與當時主流之核融合系統匹敵的動力來源. 

MS本身的作戰效能,在地球聯邦與軍方內部,也於相當早的時刻便有所討論.
其所作成的結論為,即便沒有米諾夫斯基粒子作用下的絕對性ECM(電子電波干擾裝
置)出現,在現有已高度發展之電子作戰時, 雷達、電子偵搜類裝置的效用由於經常
遭到反制而正逐漸弱化中,而在宇宙空間環境下,在戰術性行動上,接近纏斗最終應將
成為交戰樣態的主流之一.
然而,造成聯邦方面無法將MS實用化,便是導因於此一動力源確保的問題.

當時之核融合系統,絕非理想的機體動力源.
確實如將重氫與氦3(He3)以燃料方式加以運用,是不會產生危險的放射性殘留物質,
但在系統運作中,仍會產生大量放射線(如伽碼射線等).姑且不論大型宇宙船,就MS設
計上,由於將需要解決接近人員駕駛艙之動力源放射線遮蔽問題. 故核融合爐等裝置
的使用,在當初便自始不列入考慮之中.   
 
八洲重工從事高級工程師工作的β電晶體電子干擾荷電粒子氦核核磁物質燃料能量(Minovsky-Ionesco reactor/Maga-Bipolar Hadron /Minoveskion-BJT)。

米氏核融合爐壓縮技術發明人 : (Yuri Torenov Minovsky-Doctor)尤里·托雷諾夫·米諾夫斯基博士。


米諾夫斯基/約涅斯科型核改良型融合爐
此為MS試作用之原型爐,不僅所占體積極小,且擁有絕佳放射線阻隔,與高動力轉換效
能等優點.  

[米氏融合爐技術的突破]
最終突破此一技術性瓶頸的,便是米諾夫斯基物理學的應用.亦即被採用到MS開發上
的新型核融合爐.
前面提到,核融合爐在運作時會產生大量的放射線.為遮蔽此一放射線,需要非常龐大
的設備,而遮蔽放射線的龐大設備,是使得運用核動力的宇宙船等載具,無法作到一定
程度小型化的原因.

然而,應用米諾夫斯基粒子的Field System,將就此突破此一既存的技術性限制.
對米諾夫斯基粒子的立方格狀結構進行壓縮,為壓縮所加入的能量,將被轉換為表面
以上之重大質量.各個粒子形成等同於質子重量的立方格結構,則在接近至He3及重氫
原子核的近距離時,當成安全辦(trap)的作用.
應用這一性質,產生核融合便較為容易了,此被稱為「米諾夫斯基·約涅斯科型核融
合爐」.

在此形式下,不單是將產生爆發性能量的爐心封入,所產生的放射線能量,也將成為超
結晶樣態下之立方格的能源,而被積蓄、釋放. 此不但可實現過去核融合爐所達不到
的高效率化能量轉換,且融合爐本身的控制也非常簡易.
再者,此型核融合爐包含遮蔽設備,僅約數公尺立方大小,及能夠獲得遠遠高於過去核
融合爐的強大出力.

[新型融合爐的關鍵影響]
依照米氏物理學概念設計而成之新型融合爐,不但體積極為精簡,且雖然由於遮蔽較
薄,MS在損傷后易使所搭載動力爐誘爆.但整體而言,相對較能夠安全地提供MS運作所
需的充足動力.

促使自護決定將MS投入實戰的,事實上可說是拜此一新型融合爐開發成功之賜.

而實際上,聯邦軍延遲至一年戰爭后期才投入MS參戰,也是由於研發成功此一新型融
合爐所耗費的時間所致.

然而,一旦自護的渣古型MS開發完成,且其機密的重要參考資料落入聯邦手中,在擁有
人力與物力優勢的背景下,聯邦在極短期間內便已成功地開發出高性能的MS動力系統
.
而這也可由RX-78高達系列的出現,明顯地觀察出來.

MS的動力系統需求]
在把MS作為武器投入實戰之前,尚有種種的技術性難題是不得不加以克服的.
其中也是最大的問題,便在於MS所採用的動力系統.
初期的MS由於在動力源上利用燃料電池、高效率蓄電池,或原子能電池的緣故,機體
出力總是有其上限,且在持續行動時間上也有其決定性的界限所在.

原本被定位在具高機動力移動炮台角色之MS,以此種程度的動力源來說,也不是不能
夠從事戰斗行動.

 

 

 






歡迎光臨 經典日本特撮●動畫●卡通回憶 (http://www.oldcak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