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
發生於1962年的颱風溫黛(Typhoon Wanda),是紀錄上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之一。
「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最高每小時平均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
溫黛同時在香港東北面的吐露港引起风暴潮,造成嚴重傷亡,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各次風災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一共有130人死亡,53人失踪。
<形成>
1962年8月27日一熱帶低氣壓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300浬,
即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形成,並向西北偏西向呂宋海峽移動。
翌日,該熱帶氣旋加強成為一強烈熱帶風暴,並命名為「溫黛」。
8月29日美軍的氣象偵察機測得溫黛中心風力達到颶風程度,環流直徑接近1000浬。
<襲港過程>
8月30日,溫黛中心風力增強至每小時80海浬,其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00海浬,
皇家香港天文台於19:45懸掛1號戒備訊號。8月31日09:00,
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55海浬之南中國海上,
並繼續穩定以時速10海浬向西北偏西至西移動。
香港亦開始轉吹北風。同日16:10,香港天文台改掛3號強風訊號。
當天下午,香港仍然未吹強風,但各跡象顯示颱風將進一步接近香港。
香港天文台於22:50改掛7號烈風或暴風訊號。翌日9月1日02:00,
溫黛集結在香港東南105海浬。位於香港東南之橫瀾島氣象站此時錄得烈風,
陣風時速達48海浬。約2小時後,維多利亞港內的風力仍然只在強風程度,
但橫瀾島風力已加強至持續每小時40海浬,陣風57海浬。
天文台於是在04:15改掛 9號烈風或暴風加強訊號。
兩小時後,即9月1日06:15,溫黛中心位於香港天台東南約50海浬,
進一步接近香港。天文台於此時改掛10號颶風訊號,
由於當天早上香港將正值天文高潮,天文台並同時發出風暴潮警告。
09:00,溫黛在香港境內東部水面,香港普遍吹颶風。橫瀾島錄得陣風為116海浬,
大老山為154海浬;天文台則在09:30錄得10分鐘平均風速為78海浬,
陣風140海浬,氣壓為953.2毫巴。溫黛最接近香港是09:50,
中心位於天文台以南10海浬。吐露港在10:30左右出現風暴潮,
水位比正常高潮再升高10英呎,達17英呎。
在大埔,風暴潮的浪頂為平均水位線以上23英呎。
至上午11時,溫黛風眼移至長洲附近,風眼經過時部份地方出短暫風勢平靜;
之後各地改吹東南風。至14:15,天文台改掛6號烈風或暴風訊號,
表示轉吹西南烈風。天文台於19:05改掛3號強風訊號,
翌日(9月2日)00:45除下。由8月31日至9月2日,香港共錄得259.8毫米雨量。
<影響及傷亡>
130人在溫黛襲港之中死亡,當中127人是在新界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襲擊時身亡。
另外53人失踪,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
500多艘沉沒。24艘遠洋船擱淺,12艘出現碰撞。新界農作物損失嚴重,
沙田及大埔約869頃農田被海水淹浸受,沙田約有3,000家木屋損毀,
市區內的木屋區,與及避風塘內的住家艇亦有大量損毀。
[编辑]
<襲港紀錄>
溫黛是一個中心風力緊密的颱風,襲港期間創下以下的香港氣象紀錄,並保持至今:
* 紀錄以來最低瞬時水平面氣壓:953.2毫巴
* 紀錄以來天文台最高陣風:每小時140海浬
* 紀錄以來第二最高天文台一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68海浬(比1896年颱風低一海浬)
* 二次大戰後維多利亞港內最高風速:大老山,陣風154海浬,一小時平均102海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