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5-6-2012 02:19 發表
好型JAC... 歐洲電影文化比美國電影文化早發展. 美國只識睇時勢所以後來追上...不過背後文化支持有限出來的東西只有表面. 所以歐洲電影對影像及器材追求都比較細緻睇歐洲電影時美感總比美國強. 你看器材上歐洲 ...
我完全同意你的說法, 文化是要用時間浸出來的。
美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長短實在相差太遠。
可惜的事, 美國快餐文化反而變成主流。
反之, 歐洲文化事事要執著, 樣樣做到足 (有時做多咗添),
慢工出細貨........生產量都細埋。
這導致無法與美國及亞洲之MASS PRODUCTION競爭!
而且, 研發力也被美國及亞洲(日本, 韓國, 台灣.....)追上, 甚至早就過頭。
正如相機及鏡頭本是歐洲的天下 (尤其德國),
但由於政治關係上的密切性, 有不少技術在二次大戰前已經流了到日本。
日本相機及鏡頭工業在二戰後急急冒升!
並把SLR單反及菲林儍瓜機市場完全控制!
歐美各個大品牌都無法追上。
美國 KODAK 本來在菲林及數碼相片交替時曾努力發功求變。
與另外兩間日本菲林生產商推出APS Film 制式,
更開發了Photo CD 的新數碼相片存放模式。
更投入大量金錢在 CCD 感光元及其它有關數碼相機開發上。
可惜, 始終不敵日本各大品牌夾撃, 最終慢慢被市場淘汰了!
至於歐洲相機及鏡頭大品牌, 也因現今數碼攝影工業大量電子科技來支援,
並需要不斷創新來推進市場發展。
而生產週期及產品在市場壽命卻越縮越短, 歐洲廠商根本不可能跟上。
於是, 不少廠商都被逼與日本大品牌合作, 否則將無法生存了。
而韓國在相機及鏡頭工業上也慢慢取得了一點成果,
在未來日子中, 韓國相機及鏡頭會如電視工業一樣, 追上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