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香港競爭力

引用:
原帖由 拾實什習窄炸集 於 12-2-2011 01:51 發表    香港 可以有幾多涸籃 ?  開題係出在籃, 不是在蛋上酉 ?

政府提出六大產業:教育、醫療、創新科技、檢測認證、環保和文化創意。

個人覺得教育係咁先!(雖然 UST MBA 今年排位有驚人表現) ... 創新科技唔知指 d 乜? ... 認證香港做得唔錯 ...

 

另外覺得香港電影及 CG 好有 potential ...

 

旅遊業香港有好多改善及發展空間,要向澳門學習 ...

 

 

TOP

引用:
原帖由 ULTRA2020 於 12-2-2011 01:55 發表 現在d後生仔女連講隻字都唔正... 爭係講廣東話都唔夠人來,連非本地人講廣東話咬字都字正腔圓 ~

雖然廣東話係國際上冇市場,起碼都係香港特色 ...

八、九十年代長大的陸胞 (受港劇、電影及流行曲影響)及在港工作的鬼佬或多或少都懂些廣東話,兒家 ... ?!

道理好簡單 ... 你做得好,外人會尊重你,包括你的地方語言。

家下我地都唔自重,連咬字都未掂,人地點尊重我地呀 ... !

TOP

引用:
原帖由 Kendama 於 12-2-2011 02:26 發表 政府提出六大產業:教育、醫療、創新科技、檢測認證、環保和文化創意。 個人覺得教育係咁先!(雖然 UST MBA 今年排位有驚人表現) ... 創新科技唔知指 d 乜? ... 認證香港做得唔錯 ...   另外 ...

講乜環保,連起個焚化爐係邊區都搞唔掂 ~ 

文化創意... 得個講 ~

TOP

引用:
原帖由 ULTRA2020 於 12-2-2011 02:41 發表 講乜環保,連起個焚化爐係邊區都搞唔掂 ~  文化創意... 得個講 ~

港人血液裏缺環保意識,唔多明政府點解會覺得呢個係優勢?!

 

文化創意可包括電影 ... 香港電影業 (及好多好多其他專業) 卻有青黃𣎴接的現象 ... !

 

得個講字唔夠 ... 雖然唔係包生仔,要做左先知得定唔得;個人認為,唔理得唔得,做左先算好過係度空轉 ...

TOP

引用:
原帖由 Kendama 於 12-2-2011 02:26 發表 政府提出六大產業:教育、醫療、創新科技、檢測認證、環保和文化創意。 個人覺得教育係咁先!(雖然 UST MBA 今年排位有驚人表現) ... 創新科技唔知指 d 乜? ... 認證香港做得唔錯 ...   另外 ...
將來新特首會改善這些情況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拾實什習窄炸集 於 12-2-2011 03:54 發表 將來新特首會改善這些情況的.....

淨係靠個特首唔夠 ...

港人要有危機意識和及早 "能力武裝" 起來 ...

TOP

引用:
原帖由 Kendama 於 13-2-2011 01:05 發表 淨係靠個特首唔夠 ... 港人要有危機意識和及早 "能力武裝" 起來 ...

正苦靠得住,豬乸都爬上樹.

你睇佢拼命去填海就知啦 ! 拆 o西 d 舊樓去益 d 有錢佬,將 d 古蹟「活」化又益 d 商家佬,一方面睇見係好多人有工開 (有工開係好事),一方面睇見香港地變到冇 o西地方色彩.

正苦亳無想過將香港發展成點 o既東東,一味官商勾結, o吾好話港人冇危機感,小市民根本做 o吾出乜.

TOP

引用:
原帖由 moneyismymoney 於 13-2-2011 01:16 發表 正苦靠得住,豬乸都爬上樹. 你睇佢拼命去填海就知啦 ! 拆 o西 d 舊樓去益 d 有錢佬,將 d 古蹟「活」化又益 d 商家佬,一方面睇見係好多人有工開 (有工開係好事),一方面睇見香港地變到冇 o西地方色彩. 正苦亳 ...
呢種情形係回歸前應該就有 ?

 

TOP

你地生活在香港都睇到咁.... 何況我這個曾是香港人的人.

我每一次回港都好傷感, 香港不再是福地.  福地是由人創出來.

 

引用:
原帖由 Kendama 於 13-2-2011 01:05 發表 淨係靠個特首唔夠 ... 港人要有危機意識和及早 "能力武裝" 起來 ...

"及早" 好似有d 遲咗. 不過好過唔做.


我們要把歷史留給下一代不是仇恨, 但不能讓步於不合理之下

TOP

引用: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13-2-2011 05:11 發表 你地生活在香港都睇到咁.... 何況我這個曾是香港人的人. 我每一次回港都好傷感, 香港不再是福地.  福地是由人創出來.   "及早" 好似有d 遲咗. 不過好過唔做.
  真是想不到啦

TOP

引用:
原帖由 moneyismymoney 於 13-2-2011 01:16 發表 正苦靠得住,豬乸都爬上樹. 你睇佢拼命去填海就知啦 ! 拆 o西 d 舊樓去益 d 有錢佬,將 d 古蹟「活」化又益 d 商家佬,一方面睇見係好多人有工開 (有工開係好事),一方面睇見香港地變到冇 o西地方色彩. 正苦亳 ...

引用:
原帖由 拾實什習窄炸集 於 13-2-2011 01:26 發表 呢種情形係回歸前應該就有 ?  

回歸前種下的因,成了今天的果 ...

讀書果陣,學校一椅一桌都是 hand made in England ...

 

相信政府,以及政黨、政客們都說不出來要把香港發展成怎樣 ... 也許眼前的飯碗、選票比甚麼都重要 ...

 

今天要官商勾結,難度已比以前高很多 ... 只是,腹背受敵的當權者的影響力更不如前,如何去向已坐大成大怪獸的財團 say no ...

 

如果八萬五落實,陣痛後的香港會是怎樣呢?今日的無良地產商、天價縮水樓 (DaDa 也投訴連姑婆屋都買唔到) 、租金高企、貧富差距越擴越闊 ... 等等問題會有那麼嚴重嗎 ...

 

小市民也有不甘受財團壓搾的,他們罷買大型超市、不光顧連鎖快餐店 ... 影響力雖微 ,只要大家告訴大家,一個影響一個,這股力量會越滾越大 ...

TOP

引用:
原帖由 拾實什習窄炸集 於 13-2-2011 01:26 發表 呢種情形係回歸前應該就有 ?  

以前英國佬冇 o甘張揚, 動作小 d , e + 正苦就擺明車馬,睇係吹得脹咩 ? 係明益有錢佬,南灣半島是一大例子,孫明羊仲話我 o也有賺啦 !

*
*
*

TOP

引用:
原帖由 foureyesfatboy 於 13-2-2011 05:11 發表 你地生活在香港都睇到咁.... 何況我這個曾是香港人的人. 我每一次回港都好傷感, 香港不再是福地.  福地是由人創出來.   "及早" 好似有d 遲咗. 不過好過唔做.

過去的已過去 ... 今天的因是明天的果 ...

抱怨改變不了現實;行動不能保證有結果,卻是對自己最好的交待 ...

TOP

高官都識up,車毁人亡!

TOP

引用:
原帖由 Kendama 於 13-2-2011 22:36 發表 回歸前種下的因,成了今天的果 ... 讀書果陣,學校一椅一桌都是 hand made in England ...   相信政府,以及政黨、政客們都說不出來要把香港發展成怎樣 ... 也許眼前的飯碗、選票比甚麼都重要 ... ...
原來繁華的背後是一段血汗史

TOP

引用:
原帖由 moneyismymoney 於 13-2-2011 22:43 發表 以前英國佬冇 o甘張揚, 動作小 d , e + 正苦就擺明車馬,睇係吹得脹咩 ? 係明益有錢佬,南灣半島是一大例子,孫明羊仲話我 o也有賺啦 !

以前資訊沒有今天發達、公共行政也沒有今日般透明 ... 英國係宗主國,大家有 give 有 take,互不虧欠 ...

 

今後香港的發展再不能容忍官商勾結、利益輸送,這點不容置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拾實什習窄炸集 於 13-2-2011 23:32 發表 原來繁華的背後是一段血汗史

對人歡笑,背人垂淚;恨鐵不成鋼 ...

TOP

曾俊華反駁官富民窮全文

(明報)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16:35
 

財政司    曾俊華    在網誌上表示,不同意所謂「官富民窮」的說法。這不但與事實不符,更挑動官民之間不存在的矛盾。

 

以下為全文:

不久之前,與幾位經濟學家聚會,當中包括諾貝爾經濟獎    得主,話題自然談到香港的公共財政。席間有人提出,社會上有意見認為,香港的財政儲備太多了,幾位教授級人馬隨即露出大惑不解的表情。有一位美國    教授更笑說這是美國近年來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所以他也不知道怎樣處理。

 

與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系比較,香港的財政儲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當一些政府因財政赤字太大而面臨「破產」、或者因為逼不得已而大幅緊縮開支,以致民怨四起,香港反而可以利用我們的財政儲備,推行各種各樣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措施。我們今天處理公共財政,耳聞目見其他地區種種的理財災難,更應引為殷鑑。

 

我們今天能夠倖免於理財災難,為其他經濟體系欣羡的對象,並不是我們真的得天獨厚,天然資源豐富,提供源源不絕的財政收入;反過來,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任何天然資源,我們要特別努力工作,在一個與別不同的制度下打出一個新天地。我們奉行簡單低稅,繳薪俸稅的市民只佔工作人口四成,其中二十萬人繳的稅款,已超過薪俸稅收入的八成;不用繳交利得稅的企業,更接近九成,證明政府的收入絕不是所謂「橫徵暴歛」而來。我們多年來恪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公共理財哲學,累積儲備,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居安思危,避免現時一些經濟體系出現的困窘──政府負債纍纍,遇上金融風暴,不但無力提升公共支出來振興經濟,反過來因政府收入減少,需要壓縮開支,造成經濟政治的困局。

 

香港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系,我們全球化的程度很高,但同時政府收入亦頗大波動,地價收入和印花稅收入在經濟暢旺時可以異常地高,但在經濟遇上逆境時,有關的收入極不穩定。在過去十年,印花稅收入曾經低至七十五億元,亦曾高逾五百億元,差別以倍數計。利得稅和薪俸稅收入亦會隨經濟周期波動,金融風暴期間,利得稅收入曾經一度減少四分之一,由一千多億銳減至七百多億元。這些數據顯示,政府收入容易受到市場情況影響。

 

我們的收入較為波動,但開支的彈性卻非常低。政府服務全港市民,而不少市民亦依賴政府提供的服務。我們每年的基本開支當中,超過九成都是一直推行的計劃。與收入不同,我們的開支不會隨經濟周期上落,通常是只會升而不會降,遇上經濟收縮和政府收入下降時,政府支出,特別是民生的開支,通常會大幅上升。

 

財政司司長的工作,是為香港市民妥善管理大    家的資產,務求將大家的財富作安穩的投資,尋求理想的回報,在經濟欠佳的時候,提供適當的紓緩給有需要的市民,亦為我們的下一代築起穩固的防火牆,讓他們安心發展香港的經濟,讓他們可以安居樂業。我不能夠同意所謂「官富民窮」的說法。這不但與事實不符,同時挑動官民之間不存在的矛盾。其實,官也是民的一部份,我們的收入受到經濟周期和外圍因素影響,民富則庫房充實,市民收入穩定增長,正是我們的施政目標,我們高興都來不及,豈有追求「官富民窮」之理?相反,在市民遇上經濟逆境時,我們會採取反周期策略,有效運用政府資源,刺激就業、改善民生。在過去三年期間,亦即是在金融風暴導致經濟最為波動的一段時間,政府支出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五,增長幅度是同期經濟增長的三倍半,證明我們善用儲備,與市民共度難關的施政方針。

 

有學術界的朋友以「財務保守主義」(Financial Conservatism)形容香港的公共財政,說當時的殖民地主權國不會容許香港成為他們的財政包袱,但現時香港的稅收不用上繳中央,香港亦已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既然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我們不妨大手用盡儲備,以博取掌聲,消弭政治壓力。這些人認為,萬一出現不測,財政陷入困難,大可向中央求助。但我不會同意這些人的建議,我認為,這是一個絕對不負責任的說法,亦是一個目光短淺的說法。

 

事實上,保留財政儲備是一個務實的做法。我們財政儲備的投資收入,是我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是應付公共財政在日常運作的需要。同時,充裕的儲備可以提供財政上的緩衝,遇有突發情況,政府可以迅速行動,推出針對性措施。自二00八年起推出的1,100億元刺激經濟措施就是一個例子。在九八年金融風暴期間,我們曾經動用超過兩千億元的外滙基金保衛港元,亦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例子。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長遠經濟發展的保證,而借貸成本則是箇中因素之一。香港公司的融資成本,某程度上受到政府債券評級影響。最近,香港的信貸評級被國際評級機構提升至最高級別,他們其中一個重視的檢視因素,就是我們的財政儲備是否足以支付可能出現的赤字。當香港的信貸評級獲肯定,香港公司的融資息率亦可以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這對香港的整體經濟發展相當重要。最近,日本    的信貸評級被降低,亦是因為出現了長期的財政問題,而低水平的財政儲備及持續的赤字都是重要因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二00六年底曾經作出分析,認為香港的理想財政儲備水平,應該維持在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間,以應付收入波動。由於人口老化會對醫療和社會福利開支造成壓力,財政儲備更是重要的依靠,預計到二0三0年,我們額外需要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三十的儲備,來應付這方面的挑戰。

 

我們的財政儲備在本地金融穩定、對外金融和公共財政發揮多方面的功能。評級機構惠譽提到,在政府的中期預測中,以本地生產總值百分比計算的財政儲備輕微下跌,如情況持續,香港的主權評級有被下調的壓力。長遠來說,我認為充足的財政儲備應包括能夠提供足夠資源,應付日常需要,同時可以應付因經濟周期回落、突發事件或社會結構轉變而帶來的財政壓力。

 

我在首份財政預算案曾經闡述公共理財原則。我會奉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的原則。在制訂預算案時,我會堅守社會承擔、可持續性和務實三個信念。我們須要善用儲備,在經濟好景時,我們與市民一起分享經濟成果。在金融危機期間,我們會採取反周期策略,但復蘇初期,我們應鞏固發展根基,同時關顧一時未能跟上的市民。雖然現時香港經濟復蘇,但我認為,在處理公共財政時,應具有一定的危機感,隨著環球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明顯,我們更須要居安思危,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問題。

(即時新聞)

TOP

引用:
原帖由 Kendama 於 13-2-2011 23:54 發表 曾俊華反駁官富民窮全文 (明報)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16:35   財政司    長曾俊華    在網誌上表示,不同意所謂「官富民窮」的說法。這不但與事實不符, ...


呢條友無得救啦!

TOP

分析:樓價易升難跌 爆煲隨時「衰足50年」

(明報)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05:05
 

【明報專訊】有長期觀察香港物業巿場的分析員認為,香港樓市進入了「黃金五年的第二年」,需求之強勁乃百年一遇,除了本地居民需求,各國金融機構進駐,內地人湧至,本可進一步推動香港經濟發展,是百年難得的機遇,但各類物業的新供應卻是歷史新低,加上與美元    掛鈎的港息勢長期低企,黃金5年內樓價絕對易升難跌,但這不是好事,因泡沫最終一定爆破,之後可能「衰足50年」。

 

現時入巿要看長線

這名分析員因為公司規定,不能公開身分。他說,去年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後,樓市短短數周已消化,已證明樓市問題絕對不是單純的貨幣或炒賣問題。現時入市一定是看長線,證明樓市飈升是有實質和長期需求。

 

除了一般住宅,他更指出,優質商廈和舖位也全面短缺,頂級國際機構高層來港,訂住高質服務式住宅也要提早3個月;就算肯付高租金,也至少要6個月前預租寫字樓,且未必有位;要訂好的餐廳,往往要兩星期,如此只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港甲級商廈供應遠遜星滬

現時以同級商廈,香港租金貴對手新加坡    4倍。而未來3年,香港甲級商廈新供應只增加3%,新加坡卻增加25%,上海更增加50%,香港政府說發展金融業,只是空洞口號,對手卻是動新格來搶客。

另外,豪宅供應也不足,外資高層來港要捱貴租,商廈加豪宅供應不足,最終只會趕客,令大批海外機構他遷,減少香港的發展機會,受害的只會是80後和90後。他說,海外機構一旦流失,便難再回頭,因此「黃金五年」之後,香港隨時「衰足50年」。

 

他批評發展局既沒遠見又容易屈服於政治壓力,不斷降低地積比,等如減少土地供應。他又舉例說,添馬艦實不應用作政府總部,徒然減少優質商廈供應;又如中環    街市,降地積比又說保留不發展,單這兩項如能建甲級寫字樓,足可產生以萬計的金融職位,也利及其他行業和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他建議,政府唯今之計是要「做地」,增推各類型的土地供應,但他不贊成復建居屋,因土地並非零成本,居屋地作私人出售,所得收入可作更有用的用途,比方說賣地得到20億元,足可聘用多個名牌教授來港,惠及香港學子,加強香港的競爭力。最後,他認為現時容許單人申請公屋,會令年輕人不思進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