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幅相,攝者的自我感覺良好,我們用了攝者的眼界看到了一個獲獎的故事.

不知道評審準則為何?也可能是專業得令人不得其解或讓人頭皮發麻的觀點作評核標準?!
這一幅相,社會觀感很差, 但我們用了第三身的看法看到了事實.

在照片中,我們可能覺得攝影(記)者如嗜血的鯊魚,不斷的啃噬獵物,但又有多少批判的舌頭,也是來自愛啖魚翅湯的口中呢?(只是個比喻)
從商業的角度看,有需求就有供應. 我想攝影也一樣.
新聞自由的觀點:如果沒有人拍攝,我們就不能更瞭解當地的慘況! 我們也不能更瞭解災民為了生存連乖巧的小女孩變成搶匪的壓力! 我們更不能瞭解為何海地的警槍向天開會擊斃了一個(會飛天的)女孩? 揭發了更多的問題,正面的目的是可讓海地災民得到更多的援手!
作者所說的”令人聯想起多年次那張比鷹撿走的女孩相片”應該是指這張吧:!:ffice
ffice" />http://www.oldcake.net/viewthread.php?tid=6454&extra=page%3D4
我們都喜歡看圖聽故事,每個人都不能免俗….. 所以有些毫無操守的人便本末倒置,操弄鏡頭,論述貓膩,甚至創造假新聞,炒熱了所謂的新聞價值. 但”真實”照片的背後往往卻醞含其他故事.
看到這一幅相,在某一個層面,我們已經消費了死者的犧牲及其家人的尊嚴了.

如照片沒有拍下來,那就無法把真相帶給我們,而就讓女孩白白犧牲了,攝記已無法拍下地震後的屍臭, 也許當下攝者的快門不按下去,對生還待援的災民是另一種不道德!
我很同意East兄的說法,在拍攝者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攝者的態度及想法才是最重要!記者必須有使命、操守.也要在抓圖時理性、人性中找到平衡.
我對照片中 女孩及其家人的遭遇深感握腕!